古人的厕所 文明的侧记

成都商报 2018-04-07 01:39 大字

有关厕所的话题,可谓经久不衰。一个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可能一天不上厕所。从古至今,人类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的方式,也从侧面上代表了文明的一条发展线索,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面对厕所的态度,也因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存在各种差异。

这个话题不仅历久弥新,也与时俱进,值得细究。

美国教育学博士朱莉·霍兰历时8年研究厕所史,写就了《厕神:厕所的文明史》一书。她就认为:人类文明并非起源于文字的发明,而是由于第一个粪坑的出现。当人们不再到处游走、躲避自己的粪便,这才最终定居下来,渐渐形成古代文明。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厕所呢?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古代人不如现代人讲卫生,但其实,古代人在很多方面,比现代人还讲究,对卫生的重视程度甚高。我国厕所的出现和发展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五千年前最早的公共厕所 是猪圈旁边的一个土坑

中国厕所的起源,目前最早的遗迹,是在距今约五千年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里发现的。考古发现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从西周到春秋,人的厕所多与猪圈并排。

中国古代最早提到公共厕所的文献是《周礼》。据《周礼》记载,早在夏商周时代,建设比较好的城市道路旁就出现了厕所。夏商周时期的贵族们,不仅吃穿讲究、礼节繁杂,而且也颇注重卫生,殷墟就曾出土过一些洗漱沐浴的工具。

在那个遥远年代,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没有条件修建公厕,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把一大家人按照姓氏集合起来,每个姓氏辟出一片地方作为“人有三急”之地,必须是直系亲属才享有这片地方的使用权。

到春秋时期,厕所已经成为中国人居室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墨子·旗帜》中就曾记述那时的公共厕所:在道外设屏,以30步为周长,一般要垣高12尺以上。

而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厕所排粪池还颇深,所以有时会发生人不慎跌入厕所身亡的例子。如《左传·成公十年》中“晋侯将食,张(胀),如而,陷而卒。”——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准备品尝新麦时,突然觉得肚子发胀,去厕所,不慎掉进粪坑而死。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

秦汉时的宫厕肯定比先秦有所改进,至少不再有君王跌入粪坑的新闻。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包括皇族宫室、官府、普通民居乃至于野外军营等绝大多数秦汉建筑都设有厕所。

根据考古发掘,汉代的厕所不仅有蹲式厕所,还有坐式的。南阳东汉墓中,不仅男女两个厕所左右并列,且其中一个便坑前有尿槽,另一个没有,形制与现代已无区别。

两千多年前有了水冲坐便 汉代时私人厕所普遍出现

在河南省商丘市芒砀山汉墓中发现的一间两千多年前建造的厕所,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水冲坐式厕所。汉墓中的这间厕所面积约2平方米,在用石头打造的坐式马桶一侧,还有一个宽大的扶手。马桶后方的墙上,厕所的修建者凿出一个冲水的管道,其构造和原理与今天的水冲厕所极为类似。

厕所在秦汉时被称为“厕”“圊”“溷”,从史料记载看,当时的厕所都搞综合利用:既供人方便,又可作猪圈。从现有的考古发掘出的汉代陶制冥器来看,汉代时期每户人家里大都有了私人厕所,不过是牲畜与人共用的,也就是把牲畜养在厕所里。

这种厕所显然是比较脏臭的,所以那时候较为讲究的人家一般不吃养在厕所里的牲畜肉类,尤其在祭祀这种神圣的场合,则无论如何也不能用厕所里走出的“牺牲”。《礼记》有云:“君子不食绻腴”,就是说有地位的人不吃厕所里养出的肥肉,而要吃那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放牧牲畜肉。

当然,这种厕所并非普遍,汉代较为普遍的厕所样式为与猪圈相连,以使养猪、积肥并重。《汉书·武王子传》中的“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一句,也证实了汉代厕所的这一特点。这种“混合型厕所”在魏晋以后渐渐绝迹,不过很多人家依旧把牲畜栏圈等设在厕所旁。

在江苏宿迁博物馆内有一个名为“陶厕圈”的陶制厕所,经专家鉴定年代为汉代。陶厕圈顶部用黄色的瓦盖住,如同现在农村盖的起脊瓦房,整体看起来就像个土地庙。陶厕圈高约50厘米,正面是一个圆形的带口池子,高约10厘米,直径在40厘米左右,乍一看以为这个池子是现在的坐便器。池子如同现在的化粪池,是储存粪便用的,可见汉朝时期人们就有环保再利用的意识。

南宋时期粪肥利用十分高效 街道很干净,水稻也长得好

“更衣”一词的诞生,最初是指上厕所要换衣服这件事。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如南朝首富石崇家的厕所,可谓富丽堂皇,每次他去厕所,都有婢女备好干净衣服在门口等候。当然,在那个时代,更衣如厕,只是富人们的讲究。

从肥料的角度来看,厕所不仅是服务于人的方便之所,也可以是财源滚滚的致富渠道。据《梦粱录》记载,宋代城中就有提供这种服务的专业厕所清洁工,称为“倾脚头”,负责收集百姓倾倒的粪溺。不论官厕还是民厕,都会定期出清,用于农田施肥。

南宋《洛水集·富阳劝农》亦有记载:衢州、金华地区百姓收集粪溺肥田的积极性很高,家家户户堆积如山,街道因此异常干净,而水稻得益于粪肥的滋养,根正苗直质量高,产出来的米甚是精良。

如此一来,刺激了旺盛的粪溺需求。随着需求日渐增加,单纯依靠农家自身“产出”,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施肥需要。于是农民们挺起身板,走向市场进行购买,首要目标便是有着充足供给的城市。这样既解决了城市粪便的处理问题和环境问题,又使粪便还乡,有效地利用了粪肥资源,并保护了自然环境。在那个年代,如此做法,可以说是世界领先了。

故宫为什么没有公共厕所?因为大家都在用马桶

偌大的紫禁城里,没有一个公共厕所,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所有人方便时,用的都是马桶,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马桶,更是极为讲究。据说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作“官房”,与现在的一般马桶相比,除了不能冲水之外,没有多大的差距。

李阳泉先生在《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一书中描绘说:(官房)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产品才被运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中:如厕时用作手纸。在那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作“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笃信佛教,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他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质量,看看是否光洁滑爽。元朝时,蒙古人开创了使用手纸的先例。到了清代,使用手纸就已比较普遍了。 (启茗)

新闻推荐

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砀山县周寨镇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砀山县周寨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自治化解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