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井崖北望明王台 ◎李丹崖
1355年2月,亳州的天气已然回暖,但大有街花井崖古井里却冒出滚滚热气,许多人都惊呼,是郑家洲的温泉回流了,还有的说是有祥瑞来。果不其然,黄昏时分,亳州城北关浩浩荡荡开过来一支队伍,人马虽不多,但也不算少,足足有两三千人,这些人一进北关就在花井崖北侧的通真观驻扎下来。
一众人等,一位将军领兵簇拥着一位少年和妇人走进通真观,搭建住所,生火烧饭。这晚,通真观的灯火亮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为首的那位将领就安排近八百人的兵卒往道德中宫和鹿邑太清宫走去,家里的兵卒则打扫庭院,似乎在准备一番大动作。太阳落山后,派出去的兵卒们回来了,运回来的还有数十车古建筑上拆下来的材料,原来,他们要在这里长期安营扎寨,修建宫殿。
走笔至此,也就不卖关子了。那位众人簇拥的少年,就是白莲教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随行的是他的母亲杨氏,那位将领就是刘福通。韩山童起义遭镇压亡故后,韩林儿流落到砀山,这一遭,刚刚被一直跟随韩山童的刘福通找到。
刘福通找到韩林儿以后,事先排查了多处落脚城市。发现亳州人文荟萃,北枕涡水,南望州城,五谷丰登,商业繁盛,是个钟灵毓秀、衣食无忧之处。又发现通真观这处地方被水系环绕,且观前有花井崖一处,系帝王龙脉所在,就坚信在这里落脚,并建造一座明王宫,定可保少主人韩林儿帝业兴旺。
考虑到时间紧迫,刘福通派人拆除了道德中宫和太清宫的大殿,用拆下来的材料,在通真观处建设明王宫,就此辅佐韩林儿登基。刘福通为何不拆别的宫观,原因有二:一是这两处宫观都是道教宫观,而通真观也是,拆道还道,心理上有个安慰,兴许神仙不会怪罪;二是白莲教和道教有一定的渊源。
突击建起来的明王宫虽不比别的皇宫豪华,但也称得上美轮美奂,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盘龙戏凤,雕饰得也相当漂亮。明王宫建好以后,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尊其母杨氏为皇太后,建国号为“宋”,建元“龙凤”,定亳州为“国都”。至此,一个王朝在通真观巍然屹立。
刘福通做了这么多,自己当然也要求个心理安慰,他先后排除异己,自封丞相,其实,他已经掌握实权,开始在周边建立势力。
从小明王都亳,到刘福通扩张势力,都不过一年的时间,因此,时光的钟摆仍停留在1355年。这一年,元军发现刘福通势力太过“野蛮生长”,于是,在太康境内大败刘福通,并包围了国都亳州城。迫于数倍于自己的元军,刘福通只得携韩林儿突围,转移到安丰。
元军进到亳州城后,一把火烧了明王宫,还在花井崖的井口处铸造了一座十字井栏,以此,算是破了小明王的“王气”。
千秋功过谁人评?“宋”这样一个短命的王朝就此落幕,留给了亳州一段荡气回肠的记忆。明王宫阙倾颓后,只留下一座崇然坐立的明王台,还有它身后的哑巴坑,缄默无言,再也不愿提及那段过往。
1981年,时光的快车已然驶过626个春秋,这年9月,恰逢金秋,明王台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王台终于有了一个繁华的逗点,又逢金秋,经过明王台前花井崖,有人提桶汲水,井水清冽,有脉脉桂花香气,带着这段香氛,提笔写下上述文字。
(时在2016年9月7日)
新闻推荐
□尚华本报记者黄睿麒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对翠屏区“走前列、做示范、当标杆”的要求,今年以来,翠屏区交通运输局党委结合部门职责,认真践行“争先精神”,以六大举措勇创一流交通工作。将部署落实成项...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