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丰富多彩的砀山民俗文化黄世东

拂晓报 2016-10-25 22:20 大字

崔猛 摄孟扬 摄孟扬 摄张洪金摄崔猛 摄

民间音乐——砀山唢呐

流行于皖北民间的演奏乐器很多,吹奏、打击、弹拨应有尽有。而最具有砀山独特风格的是砀山唢呐等。唢呐, 砀山俗称“喇叭”,皖北周边四省接壤地域的业内人士通称“大笛”。大唢呐又称作“海笛”或“塌笛”,它的笛杆较粗而长,且内径与笛碗均较大,发音粗犷浑厚,音域宽广,适于表现各种气势宏大浑厚柔美的乐曲。小唢呐又称作“尖笛”,它的笛杆相对较细而短,笛杆内径和笛碗均比“海笛 ”小,发音清脆嘹亮,穿透力强,适宜表现高亢激越的欢庆乐曲。

在黄河故道砀山境内,唢呐更是被视为神赐之礼器,砀山人的一生注定要与唢呐相伴。婚嫁礼仪要唢呐庆贺;生孩子吃喜面要唢呐祝福;升迁庆寿要唢呐捧场;老人仙逝要唢呐送灵。

据史料记载,砀山唢呐的创始人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玄孙朱载堉(1536——1611),他放弃宫廷优裕的生活,长期在黄河沿岸,深入民间唢呐班子里,潜心从事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和校勘研究工作。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成灾,一部分经过朱载堉亲授的唢呐艺人,便随着因黄河泛滥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一道,辗转来到砀山县境内落户定居。据民间艺人口传,最早来砀山落户的唢呐艺人有张、刘、王、陈等几个家族,每个班子所演奏的风格也各具特色。

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砀山及周边广大区域的几十个优秀唢呐曲牌,如《叫句子》、《凡子调》、《六字开门》、《抬花轿》、《百鸟朝凤》等以及专为丧事演奏的如《快欠场》、《哭皇天》、《将军令》、《孟姜女》等等,即是经过朱载堉整理并订正过的成功保留曲牌。至今,这些优秀曲牌仍在砀山县及周边区域广泛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改革开放以后,砀山县唢呐班子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该县大力发展砀山唢呐艺术事业,不断加强保护、培训和传承工作。目前,全县共有民间唢呐艺术团体300多家,从业人员近4000人,演奏人员近万人,唢呐专业艺人和广大业余爱好者遍及城乡。既有全国著名唢呐表演艺术家,如陈玉兰、李希文、马东亚、王福荣、蒋发杰、王新岭等佼佼者,又有一大批刚出道不久的唢呐新秀。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厅对砀山唢呐极为重视,多次推荐砀山唢呐节目代表安徽省参加国家级、省级演出,先后有3个唢呐团体获国家级大赛一、二等奖;参加安徽省内举办的活动12场(次),获一等奖8个、二等奖4个。

2008年11月,文化部在苏州举办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砀山县十女子唢呐组合齐奏的《梨乡流韵》获得“丰收杯”奖;12月,砀山唢呐获“安徽省民营文艺团队展演”十大特色奖;2009年6月,砀山县被安徽省音乐家协会授予“安徽省唢呐之乡”称号。

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活动中,砀山六位农民唢呐艺术家组合演奏的《凡字调快板叫句子》获半决赛第六名。2011年6月,“砀山唢呐”参加由文化部在澳门主办的“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由著名唢呐艺人闫华、王新领、张团结等八人组成砀山代表队,表演的《锔大缸》节目令现场气氛进入高潮。

2012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朵日纳”杯民族器乐展演上,砀山唢呐代表安徽省参加比赛,唢呐组合《凡字调·叫句子》喜获二等奖。9月,砀山唢呐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春雨工程\’安徽文化志愿者赴新疆慰问演出”。10月24日,砀山农民张团结和王宝山组成的砀山唢呐“乡音组合”,参加2012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演奏的唢呐曲目《梨乡情》,在传统民间器乐类决赛中荣获全国第三名。

2008年5月,砀山唢呐入选第二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5月23日,砀山唢呐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11月15日,砀山县以独具特色的唢呐民间艺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由此砀山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唢呐之乡”。

娱乐民俗——斗鸡

农闲时节,故道人总爱自发地开展一些民间的竞技游戏活动,如摔跤,拔河,推手,武术散打等,同时,也根据时令,开展一些群众性的竞技表演,如斗羊、斗鸡、斗鹌鹑等等。这些活动,体现出皖北砀山人民战胜沙荒,坚韧不拔的意志,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力与美的享受。

斗鸡是砀山境内一项古老的竞技游艺活动。斗鸡爱好者一般选用优异的斗鸡品种,精心饲养,凭经验为斗鸡选配饲料,使之常年保持旺盛的斗志。每逢节日或集会,斗鸡爱好者会相邀集聚在一起,轮番上阵比赛。斗鸡上场后先是观察蓄势,瞅准机会猛扑上去向对方开战。有的善于啄咬撕拽,有的善于踢蹬抓扑,有的善于闪转腾挪。或逞勇斗狠,或机灵睿智。场中对手左右跳跃,上下翻飞,场外观众神情激荡、呐喊助威,直斗得“飞毛遍绿野,洒血群芳丛”。斗鸡十分顽强,往往斗得羽毛纷飞,气喘吁吁,血迹斑斑也斗志不减。一般打斗二十分钟左右时,其中一方因丧失战斗力而溜边逃避。这时,胜利者往往引颈高歌,以示雄风。观看斗鸡可激发人们争强好胜的勇气和力与美的享受快感。

斗 羊

斗羊比赛在砀山黄河故道沿岸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这项活动多在春节后到清明节前这一段时间举行。斗羊爱好者在众多小尾寒羊(绵羊)的公羊群中选择优良的斗羊个体,长年精心饲养,有些善于饲养的好把式,往往把公羊饲养到一百多公斤,个个膘肥体壮且勇猛善斗。当地的斗羊爱好者有专门的组织(斗羊协会)。他们选定好斗羊的日子,十里八乡的爱好者便齐聚在选定的开阔场地,按抽签排序。引自己成年体壮斗羊参与竞技。斗羊的场面非常壮观,它们以犄角作武器,用猛烈地碰撞来迫使对方屈服。看斗羊游戏可给人以力和美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人们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斗志。皖北黄河故道沿岸皖苏鲁豫接壤广大区域各市县都有专门的斗羊协会,每年春季,砀山县举办每年一度的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一般都有大型斗羊比赛,观众像赶庙会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围着斗羊场评头论足,呐喊助威。每逢这时,各斗羊协会都会选出当地优秀的斗羊参加比赛表演。斗羊场所一般选定在黄河故道滩涂开阔地,各协会都会选出当地优秀的斗羊参加比赛表演。一般选定在黄河故道滩涂开阔地,组织几场大型的斗羊活动,每次都会有几百只斗羊参加。比赛时,黄河故道空地上人山人海,规模十分壮观。

斗羊比赛一般都要进行初选、预赛、半决赛和总决赛。有时参加斗羊的选手很多,要分几个场地举行选拔赛,获胜者再参加下一步的比赛。总决赛之后,还要为获胜的斗羊冠军颁发获奖证书和奖杯、奖金等奖励。决斗失败者事后往往把羊处理掉;而获胜者会为自己的斗羊披红挂彩,心中无比自豪。

民间舞蹈——秧歌舞

“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也是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砀山秧歌舞一般由10多人至百余人组成,表演者头饰彩球,腰系彩色长绸,边舞边唱,有的还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在砀山县,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上元节等,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互相祝福,若两秧歌队于途中相遇,还要行抗肩礼表示互敬。大型的秧歌活动中,舞者手持尺把长圆木,边击边唱边舞,常由七八人男扮女装,十多人扮参军及持灯擎伞者,一般由一人持“花棍”做前导,配有锣鼓伴奏,队伍在花棍演员敲击引导下载歌载舞,“舞毕乃歌,歌毕乃舞”,气氛非常热烈火爆,是化装的民间歌舞表演。砀山的秧歌舞既有传统特色,又融入了民族舞和现代舞的表演技巧,令人耳目—新。

跑旱船

砀山旱船多在傍晚表演,匠人用竹篾、木条扎制成龙船骨架,裱以彩纸,上有亭盖,周围挂多盏彩灯。一青壮男士头饰绣球,身着彩衣,身前面置放一对穿着彩裤和尖脚绣鞋的假腿,化装成坐船的妙龄女郎,把旱船用绳索系于腰间,以“走台步”的形式,围场地旋转表演,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一人扮演艄公划桨引船,手持竹篙在船体前后舞蹈,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有时还扮出各种鬼脸和摸尖脚的滑稽动作,形象逼真。表演者与“船公”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要跑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在砀山境内黄河故道沿岸农村,农闲时节和春节期间,都要举行各种社火表演活动,舞旱船的队伍结队前进,在前进中表演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图案,形成各种各样的套路,也十分吸引观众。跑“旱船”时,一般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和几支唢呐吹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此舞蹈多于其他形式配合表演。

跑竹马

砀山匠人用竹篾扎制马身、马头、黑布蒙之,身体与头部用布料连接,作脖子状。马头用颜料画出口、眼,栩栩如生。表演者将马身挂在腰间,马腿用彩绸遮挡。马头下一般挂一个或数个铜铃,以左手执马头后专设的把手,轻摇使铜铃晃动,叮呤作响。一般竹马不能单独表演,须有十多匹形成马队。一名马童手持标旗,引导马队作各种线路的奔腾穿插,气氛热烈活跃。有的地方是由七八名女童骑马(一般是男扮女装),男童备在手里持云板灯两块配合跑竹马表演。在跑竹马的行列中增加一个倒骑驴的“县官”。这名县官可以在队伍的前后、左右来回自由地跑动。在跑动中,还作马尥蹶子踢人的动作,以增加跑竹马的趣味性。竹马队伍中有速度快的快跑马、有低速度的碎步跑马、慢步遛马、勒马等多种舞步。表演进入高潮时,马队在场中做各种穿插编队,速度由慢渐快地在场内穿来穿去。此时,鞭炮齐鸣,火花四溅,花色缤纷、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蔚为壮观。

踩高跷

农闲时节,砀山年轻人便集合起来,练习走高跷技艺。年关至正月十五期间,各种演出遍布城乡。每逢演出,高跷艺人大都要登场献艺。他们十多人为一拨,每人都脚踩高跷,身穿彩衣,头扎彩绸,在一领头人的带领下,边唱边舞,并穿插编排出各种队形。有时领头人持以长竿,前端扎一纸蝴蝶,表演者作出各种滑稽的捕蝶动作,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常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舞 狮

砀山舞狮演出,亦多与其他表演形式配合。因舞狮表演需有高超的技艺,平时须专门训练。舞狮人在大球、翘板、方桌(有时还数张方桌重叠)上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常常令观众发出惊呼声。在各种民间舞蹈表演中,舞狮是最扣人心弦也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

舞龙灯

皖北黄河故道沿岸舞龙灯的民俗历史悠久,清之后尤盛。砀山舞龙灯用竹篾扎龙头、龙节和龙尾,裹以各色布料。长度从九节到十二节不等,全身金光闪闪,舞动起来气宇轩昂,犹如神龙现形,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充分展现了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龙灯会多在春节到元宵节期间举行,龙灯的龙头、龙身和龙尾连接组合,一人手持带柄的“宝珠”灯,指挥龙灯作出各种姿势,如龙腾虎跃,金蛇狂舞,二龙戏珠,青龙穿雾,盘龙卧雪等高难动作。舞龙灯多和其他民间舞蹈穿插配合。

推彩车

砀山匠人用轻木料做一个旧时独轮小车的框面,以彩绸包围四面,“坐”车人扮成青年媳妇,将车框挂在腰间,面前放两只假道具腿,意为“坐”在车上(其实是在彩绸围裹下走动表演)。一人扮作丈夫,在后面“推车”,另有一“小孩”在前面用绳索拉车,三人配合默契,在场上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尤其是“拉车”的演员,动作滑稽可爱。

鬼打架

聪明的砀山艺人用竹篾扎成两人撕扯搂抱状的姿势,头、脸用彩色画就,为假人穿上长衣服。表演者一人,躬身低头,将假人捆扎在后背上,长衣遮住表演者身体,以两臂套上裤子扮作腿状,手持倒置的鞋子,演绎出各种翻滚、摔打、踢拌的动作,十分逼真。因假人面无表情,且画工粗拙,不成人形,故砀山农村百姓多形容此节目为“二鬼打架”。

姜公背姜婆

表演者仅一人,演员胸前捆扎一背缚状造型的老汉模型道具,腰后再挂两只勾卷的彩裤假腿。表演者化装成妇女形象,两腿穿上老汉的男裤芒鞋,这样穿插交织,观众看来似一老汉背着小脚媳妇在蹒跚前行,十分逼真。砀山农村每逢社火,必有此节目穿插其间。演员在场地中做出上坡、过河、翻山、涉水等动作,表演夸张,令观众称奇。

新闻推荐

一位农民委员的美丽心灵

日前,笔者和砀山县政协有关负责人来到了官庄镇朱引侠家里,看望了她赡养的老人李金栓和收养的留守儿童。家住曹庄镇汪平庄孤寡五保老人李金栓,60...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