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舸争流奋者先

拂晓报 2016-10-25 21:42 大字

(上接第1版)严格兑现奖惩;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和《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两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等若干个配套文件,各县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文件,对现代农业进行政策扶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两区”建设。

积极寻求合作共建。先后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实施了“五个一工程”;与农民日报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安徽大学科技处签订了农村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合作框架协议;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联合设立了宿州农村改革研究试验站,为宿州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培养人才,开展课题攻关。

“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自古以来,宿州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面对发展现代农业新形势,宿州人血液里的豪气和胆识再次升腾,宿州各地“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新形式,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探路。

改革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2012年,市委、市政府围绕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主题,立足破解制约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坚持“先行试验,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家庭农场是个新生事物,如何培育家庭农场没有现成的政策可以借鉴,市委、市政府结合宿州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制定并出台了《宿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对家庭农场进行了定义,对不同产业的大型、中型、小型家庭农场设定了标准,对家庭农场认定程序进行了规定。同时,制定了家庭农场发展的扶持政策,从财政、金融、保险、项目、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措施。家庭农场认定扶持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为解决“地由谁来种,猪由谁来养”的问题,宿州市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信誉好、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把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建立了职业农民注册制度。制定并出台了《宿州市职业农民认证扶持暂行办法》,对职业农民进行了定义,提出了职业农民的标准,对职业农民认证注册程序进行了规定,制定了职业农民的优惠政策。首批已认证注册职业农民639人。

坚持“三次产业联动,三大主体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政策项目支持”原则,建立“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三大经营主体单独经营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解决规模、集约经营问题,三次产业经营主体脱节问题,专业化服务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和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等。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选择不同产业的16个产业联合体作为全市首批试点,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如:联合体龙头企业垫资为家庭农场提供种苗及生产资料,收购农产品时统一扣除,解决了家庭农场资金不足问题;灵璧县碧禾田园蔬菜产业联合体的龙头企业出资建设蔬菜大棚,承包给家庭农场,形成了资产、利益的有机融合;百亩良园蔬菜产业联合体的龙头企业对家庭农场的蔬菜实行保护价收购,在蔬菜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企业与家庭农场共同承担了价格风险。

农业的发展必须有必要的基础支撑,宿州市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现代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为现代农业打牢了根基。

近日,记者来到埇桥区灰古镇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欣喜地看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桥涵旧貌换新颜,每块地头都有红色机井房,自动喷灌设施一字排开……

5月15日,从埇桥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传来喜讯,埇桥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小麦高产创建田首次突破亩产700公斤的产量台阶,创宿州市小麦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这是水利工程为粮食增收带来的一个缩影。

2008年以来,宿州市借力全国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劲东风,在全市110个乡镇、2885个村庄实施了“三年恢复”和“三年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使星罗棋布的沟渠桥涵及其附属设施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6亿元,完成土石方2.26亿立方;治理易涝农田322万亩,受益群众122万人;清淤治理河道25条、排涝大沟280条、中小沟11万余条,配套各类桥、涵、闸20万座,扩挖村塘2764余面。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5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33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181万亩。

2007年以来,宿州市在鼓励农民购置农机的同时,积极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通过节种、节肥、减灾、增产,每年为全市农业生产节本增效6亿元以上。目前,宿州市大中型拖拉机36221台,联合收获机15397台。到2012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到66.94亿元,比2007年增加20.54亿元,增长44.3%。

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发展主导产业,打造基地,培育农业生产服务平台,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宿州市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样板。

平畴万亩,麦浪滚滚,这是记者在埇桥区灰古镇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看到的一番景致。

“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产量可比普通农田提高10%以上,农业收入成效明显。”分管多年农业的宿州市埇桥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吴绪峰告诉记者。

与埇桥区一样,宿州市其他县也在现代农业的路子上越走越宽。在泗县大路口乡,山芋产业基地 “山芋经济”蓬勃发展。在砀山县良梨镇,有许多果农种上了“套袋梨”,收获着“金果果”。

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宿州市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的成效初步展现,四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市粮食、畜牧、果蔬、林业四大主导产业生产产值432亿元,加工产值600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81.2%、81.7%;四大产业生产基地发展到700万亩,万亩以上特色种植基地93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10个,规模养殖场户4218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1%。十二大基地建设快速推进。2012年完成投资18.5亿元,实现加工产值99.6亿元,引进重点项目60个,到位资金31.9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20个。三大主体培育和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序进行。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农业企业30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200个,带动农户81.2万户;认定家庭农场500多家。依托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年培训能力3-5万人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主体工程已竣工。依托市农科院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整体规划已完成。各县区县级土地流转中心和十二大基地土地流转机构全面建立。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共开工重点项目101个,已完成投资14.52亿元;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招商引资重点项目41个,已完成11.13亿元。体制机制创新初见成效。全市已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10万亩;全市农村金融创新产品47种,累计支持涉农企业及农户2.79万户,发放贷款63.3亿元,创新贷款余额90.63亿元。

敢立潮头唱大风,且看今朝踏歌行。到2015年,宿州将基本形成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各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联结、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新格局。届时,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可复制的模式或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新闻推荐

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去年以来砀山县集中力量打造以国家

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去年以来,砀山县集中力量打造以国家级标准化果园和精品水果设施栽培示范基地为核心的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整合涉农资金7860.1万元,实施...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百舸争流奋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