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综合利用让禁烧不再难——砀山、萧县秸秆禁烧工作见闻

拂晓报 2016-10-25 21:40 大字

6月17日上午,记者跟随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行驶在连霍高速公路萧县、砀山段。沿途,记者注意到高速路两侧的麦地里已很少能见到有焚烧秸秆的迹象。同行的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去年麦收时节,烟雾大得根本看不清路。”

在砀山县官庄坝镇吴集村一块农田里,记者注意到田地里的麦茬间已泛出了淡淡绿意,地里的玉米苗已有10厘米多。在附近一些地块内,记者看到被粉碎的麦茬屑与细腻的沙土混合在一起。据官庄坝镇负责人介绍,为做好全面禁烧工作,除一系列禁烧政策宣传外,在小麦收割之前及收割时严格要求机手控制麦茬高度,为全面禁烧打下了基础。

“除了这两亩地的麦秸,还有五六亩地的麦秸也卖给你了。”官庄坝镇吴集村村民孟庆祥指着堆在田地头的麦垛向前来收购麦秸的村民吴彦彬说道。孟庆祥高兴地告诉记者:“两年前,为了图方便,好种地,这边收割过,那边就放把火烧了。现在,政策好,一斤麦秸就能卖到2毛多钱,这么多地的麦秸谁还舍得烧!”站在一旁的村民吴彦彬插话道:“秸秆收购也给我提供了一条赚钱的好路,今年,我总共购买了150多吨的麦秸,除卖到发电厂挣得了一笔可观收入外,我今年从镇政府又领到了1.8万元的秸秆回收补贴款。”现在老百姓出售秸秆的价格能达到0.21元/斤,一亩地仅出售秸秆的收入就有100多元钱。

据了解,目前砀山县已全部收割完毕,播种面积达95%以上。砀山县副县长薛勇向记者介绍,为高标准完成禁烧工作,砀山县首先大力做好禁烧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流动宣传车、张贴标语等方式使禁烧政策深入人心。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包保责任。对深入禁烧一线的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无间断巡查和值班制度。同时,加强跨省边界禁烧宣传,使禁烧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另外,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县政府购买20台秸秆打捆机无偿提供给农机合作社,帮助老百姓将秸秆打捆出售。官庄坝镇又对进行秸秆基料栽培食用菌、转化为生物沼气和能源化利用的农户进行政策奖励,进而充分挖掘秸秆的经济效益,使秸秆“变废为宝”。

当天下午,记者又来到萧县永堌镇。在萧县永堌镇许岗子村“闸河农作物种植农民合作社”承包的田地里看到一台大型拖拉机正在进行秸秆还田作业。伴随着旋耕机的阵阵轰鸣声,一排排麦茬顺势被粉碎掩埋到土地里。记者注意到,与附近田地里的麦茬有所不同的是,正在进行秸秆还田的麦茬较高,约有20多公分。看到记者的疑惑,闸河农作物种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许开忍告诉记者:“为较大地提高土地有机质,在收割小麦时,故意将麦茬留的高一些。”

谈起秸秆禁烧,许开忍向记者介绍,焚烧秸秆,烤干了土壤,破坏了土壤有机质、水分等,对农业生产很不利。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处理秸秆,一方面可让土壤变“肥”,另一方面避免了环境污染,是一举两得的事。

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截至6月16日,经国家环保部及气象遥感卫星监测砀山县域范围内为零着火点,萧县县域内为19个着火点。

本报记者 马远征

记者感言:“禁烧”工作曾是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口号喊得多,脑筋动得少,过分依重于“禁的威力”,而不是“禁的智慧”。如今,砀山、萧县通过一系列使秸秆“变废为宝”,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策略,加上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系列惠民措施,变“禁烧”铁令为惠农之举,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这才是禁烧的目的。

新闻推荐

砀山文化场馆活动丰富多彩

砀山县文化馆今年以来,已组织开展书画展1次,文艺比赛、非遗保护、文艺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13场次,举办免费舞蹈、书画、音乐、文艺骨干培训班4期次,培训学生400余人。砀山...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