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宿州之路”

拂晓报 2014-04-14 20:36 大字

宿州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持续发展基础并不稳固,推进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艰巨,在“四化同步”的要求中,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效应非常明显。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缺”,即“人多但缺人”:农村优质要素外流,人口大市依旧出现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倾向;“地多但缺地”:耕地面积广阔却缺乏规模经营设施农业用地;“钱多但缺钱”:存款不少但贷款少,农业发展处于“贫血”状态。此外,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产业布局总体零散,经营主体能力偏弱,科技自主创新不强,防灾减灾任务艰巨等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启动以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主体创新为核心,基地建设为平台,体系建设为保障”的建设思路,以“主体”和“载体”的双突破为切入点,积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发展,走出了一条——

新主体“领舞”农业现代化

围绕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宿州市积极创新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职业农民和农业产业联合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市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已发展到75个,带动3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52家家庭农场和若干种养殖大户联合经营,带动农户增加收入20%以上。

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有力抓手。为此,宿州市多措并举,进一步培育家庭农场,并制定下发了《宿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家庭农场进行了定义,对不同产业的大型、中型、小型家庭农场设定了标准,对家庭农场认定程序进行了规定,选择条件较好的各类专业大户,扶持建立家庭农场。全市已认定各类大、中、小家庭农场1682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5560个,居全省首位,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27万户,占全市农户的20.2%;培育农业企业。各类农业企业发展到3245个。

同时,为解决“三大主体”经营中人的要素问题,宿州市结合经营主体培育,建立了职业农民注册制度,制定下发了《宿州市职业农民认证扶持办法》,对职业农民进行定义,对认证程序进行了规定,明确了职业农民必须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两个程序,确保职业农民认证质量。以三大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农村经纪人、农村种养能手为重点,目前已认证职业农民3639人,居于全省首位。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探索建立“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重点解决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问题,三次产业经营主体脱节问题,专业化服务问题等。   本报记者 夏现法

项目建设集聚产业发展

项目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筋骨和灵魂。宿州市以基地、园区建设为平台,以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产业聚集为方向,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采用定向招商、精准招商,激活现代农业发展。

去年,全市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共开工重点项目128个,完成投资74.72亿元,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招商引资重点项目67个,到位资金50.69亿元。帝元循环农业、智慧农业产业园、西地亚木业、品青结晶果糖、荷金来肉牛养牛加工、麒翔木业、天虹养羊、强英鸭业等一批亿元以上农业重大项目的引进实施,有力地带动了宿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为宿州市现代农业建设增添了活力。

本报记者 刘文晴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

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生产基地、一个行业协会、一套工作班子”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化整体推进的运行机制,全力推动产业化发展。

宿州市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转型倍增“181”计划,持续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攻方向,加快结构调整、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6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1家、市级262家;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企业达到476家,加工产值实现644.7亿元。超亿元龙头企业超过150家;建立各类原料基地700万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95万户,全市农产品加工总值突破800亿,农业产业化综合水平位居全省前三。市级以上名优农产品品牌达到221个,“皖王”牌面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翡翠”牌砀山酥梨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东鼎”牌、“迎客松”牌挂面、“刘老二”牌烧鸡、“荷金来”牌冷冻牛肉获得安徽名牌称号。砀山国家级水果加工区规模企业达到40个,萧县圣泉省级粮食产业化示范区规模企业达到4个,2个国家级、省级示范区产值达到113亿元,14个市级示范区产值达到236亿元,落户企业503个。全市已形成了以砀山水果加工、萧县粮食加工、埇桥泗县木材加工、灵璧畜禽养殖加工为龙头的加工集群,成为宿州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 夏现法

金融服务“催化”现代农业

为破除农户生产资金难题,今年,结合实际,宿州市将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村金融组织、抵押担保方式等金融服务创新,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近年来,宿州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埇桥区积极开展无质押贷款、大棚抵押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试点,先后为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担保贷款2.1亿元,无质押贷款5000多万元,联户担保贷款4000多万元。砀山县积极探索“产业链协同”服务模式,对11个联合体内的180余家家庭农场、8200余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3.6亿多元,直接向联合体企业投放流动资金贷款3.8亿元;萧县积极开展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质押贷款业务,在明晰林业产权的基础上,已累计发放抵押贷款4971.6万元。灵璧县在本富村镇银行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金融服务分中心,发展“五类供应链”贷款模式,向合作社成员发放贷款846万元,贷款余额596万元。泗县针对经营主体金融需求,扩大担保额度,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累计发放“创业金桥”贷款650万元、“三户联保”贷款460万元。

为有效地降低农业规模经营的自然风险,在埇桥区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开展了农业政策性保险提标扩面工作试点,试点面积1.5万亩,在小麦、玉米原保额270元、250元的基础上分别提高到500元和400元。保费率在政策性保险费率的基础上下浮20%,提高部分的保费由市、县区财政分别承担40%(小麦3.31元/亩、玉米2.88元/亩),家庭农场承担20%;2013年通过政策性和商业补充保险赔付金额21.46万元。砀山县开展了地方特色果树保险业务,2013年为5万余亩果树提供风险保障5000万元。 

本报记者 刘文晴

基地+园区有机融合生产要素

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围绕着四大主导产业,在全市规划了20个重点示范基地和园区,集聚生产要素,开展示范试验。

去年,20个示范基地和园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3.1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6亿元,新增流转土地2.6万亩,已认定家庭农场2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90个,组建联合体21个,基地及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0%以上。示范基地和园区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土肥沃,渠硬化,灌排配套”和“四良”配套要求,综合辐射效应初步显现。埇桥区帝元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百亩良园蔬菜示范园、八张蔬菜示范园、萧县丰顺蔬菜示范园,灵璧璧禾田园蔬菜示范园,砀山县黄河故道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泗县泗城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继埇桥灰古、灵璧三河之后,又新增萧县杜楼、泗县大路口2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埇桥区还被省政府认定为现代农业示范重点县(区)和全省20个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之一。

通过政策扶持、督查调度等形式,推进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和土地流转工作。统一制定了县区、乡镇、村土地流转和仲裁机构三级工作职责;统一制定了土地流转和仲裁八项制度;统一制定了土地流转程序;统一制定了土地流转规范合同文本,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措施。目前,全市县区级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已完成,各县区分别建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和仲裁机构;有71个乡镇已建成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分中心和调解庭;有691个行政村已成立流转服务站和纠纷调解小组,并能较好运转。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151.75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20.4%。

本报记者 夏现法

八大服务体系“保障”发展

扩大粮食生产保险提标试点范围、大力发展经营性服务、建立健全市、县、乡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等,是宿州市今年重点开展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宿州市着力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服务、农机服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管护、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生态循环和政策扶持八大服务体系,服务效应逐步显现。农田水利三年恢复与三年提升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建成旱涝保收田面积300万亩;埇桥、泗县、灵璧成为全国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05万千瓦,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2个百分点。建成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家,建设和改造连锁农家店2697家,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全市有17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有19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21个“绿色食品”使用标志,三品认证总面积超过60万亩。萧县、灵璧县、埇桥区先后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认定,面积超过42万亩。

同时,宿州市与安徽大学联合组建了“三农协同创新项目组”,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实施了“五个一工程”,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联合建立了“宿州农村改革研究试验站”,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已正式运行。初步形成市、县、乡镇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农村供求信息“一站通”系统,已覆盖全市所有县区和90%以上的乡镇。与中科院云计算产业共同创办了“宿州智慧农业示范区”,通过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引领宿州市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关于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的试点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从土地流转、财政资金整合、金融服务、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了5个配套文件。并率先在基地、园区及试点联合体中落实。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0亿元以上,兑现奖补资金3600多万元,引导和支持“两区”建设发展。   本报记者 夏现法   图 本报记者 武正润

新闻推荐

魅力梨都加快城建提档升级

本报讯  近年来,砀山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高品位、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要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品位。 &nbs...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