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通畅了 产业发展有底气
□特约通讯员 成龙本报记者 刘佳
“全靠今年修好的小农水,春灌再也不用上渠守水,村里700多亩田就能满灌!”8月13日,在大英县河边镇栏江村,村民文诗达正在即将成熟的稻田里忙碌。
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因水得产业,去年底开工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赶在今年5月春灌前完了工,不仅新建了8口山坪塘和10口蓄水池,还整治了6900米排灌渠道,“毛细血管”建得好,产业发展才有底气,村里还种上了400多亩优质白柠檬。
贫困村的状况一天天在转变,水利扶贫的效益逐渐显现。近日,记者深入遂宁各区县村组,进行了实地走访。
水利扶贫贫困村得水得产业
“高永支渠今年10月底就能建设完工,来水不愁,我准备再把村里剩下的两口堰塘也承包下来养鱼!”8月13日,在大英县通仙乡高山村,村里的养鱼大户钱志兵一边向自己承包的鱼塘内撒草料,一边兴奋地谋划着扩大养鱼规模。
作为省级贫困村的高山村曾因缺水而让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原来的高永支渠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建的,年久失修,上游来水量一大,很多地方都被冲垮了。”村支书吕荣然说,年年垮、年年修的渠道让村里790亩土地成了靠天吃饭的“望天田”,2口堰塘也因得不到补水时常干涸。
今年3月,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进村开建,投资2365万元对高永支渠进行整治扩建,这让高山村看到了产业发展的新希望。八组的村民吕伯源常年在外打工,得知渠道扩建的消息,7月份便返回村里投资修建圈舍,发展起了土鸡养殖产业。“还有客商进村跟我们谈了,准备承包100多亩地种植九叶青花椒,看重的便是村里不缺水。”吕荣然乐呵呵地说。
不仅是高山村,毗邻的三溪口村种植美国竹柳的业主邹金香还自掏腰包,在扩建的渠道旁边配套修建了2口蓄水池。“政府这么大力度的投资水利建设,我们做产业的自己也要出把力!”邹金香说,修好的蓄水池不仅可以满足自己产业发展需要,也能帮助附近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
“大英县属于都江堰灌区的渠道末端,为了让贫困村早日脱贫致富,我们积极向上争取的续建配套项目,总投资1.78亿元,建成后控管面积可达8.55余万亩。”记者在大英县水务局了解到,其中扩改建的高永支渠全长21.6公里,渠道沿线将途经12个全县的重点缺水贫困村,还配套修建了10口蓄水池、9个山坪塘和整治了6节石堰,水利扶贫的效果显著。
喝放心水“幸福感”才能更强
“原来哪能想到像我们这样的贫困户,也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8月14日下午,在射洪县瞿河乡板板桥村六组,宋德志正打开自家厨房新安装的水龙头忙着淘米做饭。
身体有残疾的宋德志是村里贫困户,以前没通自来水时,要到1000多米外的村头机井里打水吃,行动不便不说,4户人共用一口井,天旱的时候水不够分,水质更得不到保障。
今年2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村入户,将自来水管网安装到了宋德志的家里。和宋德志家一样,村里的230余户村民都实现了自来水入户,主管网修建由国家项目支出,农户只需支付少量的入户费用,就能喝到便宜的“放心水”。
解决了喝水的问题,村民脱贫之路的 “幸福感”才能更强,如今板板桥村的贫困户已由2013年的80余户,减少到如今的27户。
射洪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十二五”内总投资1.328亿元,共建设42处集中供水工程、5处管网延伸工程、141处分散供水工程,解决了全县2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还覆盖了全县30个乡镇38个贫困村的8500余贫困人口。
遂宁市水务局局长李元建介绍,随着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深入开展,遂宁大力实施产水配套、饮水安全、水源保障等多项扶贫行动,该市重点规划的安居区三仙湖水库、武都引水二期(射洪)灌区工程等“六大水利工程”也在同步顺利推进。未来的“十三五”,该市将加大水利扶贫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贫困地区的群众生产有水用、生活有水喝,“加速度”实现引水脱贫。
新闻推荐
“咋就过年了……”公交车上、街头巷尾,甚至是和某群陌生人擦肩而过,都能听到感慨上一年匆匆而过的闲谈,仿佛在说,去年本该更好的。“好忙,越到年底越忙,但好像忙不出个啥名堂。”自嘲间,年三十...
射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射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