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变化中的年味儿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2-16 10:37 大字

“咋就过年了……”公交车上、街头巷尾,甚至是和某群陌生人擦肩而过,都能听到感慨上一年匆匆而过的闲谈,仿佛在说,去年本该更好的。

“好忙,越到年底越忙,但好像忙不出个啥名堂。”自嘲间,年三十悄然临近。

“年味淡了……”每年,人们都在说过年的气氛渐弱,可是年味仍在,呵,它多禁得起稀释啊。

也许,事情真是这样的:每年的年味都不会一样,因为每一个人和他周遭的一切年年不同,心境变了,年味自然也迥异。在变与不变间,哪些年味依然让你恋恋不忘呢?

城市 

它最早嗅到年的味

在西昌老城区,有一条上西街。在那儿,稍微留心就能从煤油、草烟、竹篾货等日渐淡出视野的货品中窥见昔日的生活方式和少数人至今仍在延续的生活习惯。它自觉扛起“传承”的角色,成了逢年过节时各种匹配用品的汇聚地。就算只是路过,也能从它根据节气改变的街貌最先嗅到节日的味道。

灯笼,红的;春联,红的;火炮饰品,红的;窗花,更是红的。它们将西街染成了红色,提醒人们马上就到年三十了。

商场、超市、大街小巷,也都是人。置办年货的他们摩肩接踵,交通也因此更拥堵了。

农村 

忙里潜藏春节的气息

和城市人年关趋缓的生活节奏比起来,越到年底,农村人越忙。他们要将田里和家里的事情统统于年前做完。同时,还要亲手制作各种美食。“现在有些习惯已经渐渐没了,但是村子里还是会格外忙,其实有得忙是好事,越忙年味儿才越足。”他们说。

虽然,对于忙惯了的他们来说,年后那几天什么也不做的清闲日子似乎永远不能自在享受。但,他们说这就是传统。特别是老一辈农村人,年轻人的娱乐他们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与时间和解的唯一方式就是密集的劳动。当老习惯里“什么事情也不准做”的那几天一过,甚至能从某些老人脸上看到终于松了一口气的表情。

而已经放假在家的小孩,一边心不在焉地写作业,一边竖起耳朵留心听屋外的动静。一旦“炸爆米花咯”的吆喝和车子慢吞吞开过的响动被他们接收,就立马丢下一切冲出门。

自制美食  

这个味道不曾变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有很多家庭仍保留着自制汤圆馅儿和豆腐乳的老习惯。家住西昌281的吴静在农村长大,她最喜欢的就是小姨家自己包的汤圆和腌制的豆腐乳。她说,他们爱吃,小姨也高兴:“‘他们都爱吃我做的汤圆,说速冻的咋也比不上\’。小姨说这话的时候特别得意。而且,我每年都会从小姨家带走一大罐腌好的豆腐乳,又吃又拿,哈哈哈。”虽然,已在城市里生活多年,但是吴静还是最喜欢在农村的日子。

在她的记忆里,妈妈和小姨一起做豆腐乳时专注的样子特别美。她们先把黄豆浸在水里,泡胀变软后,磨成豆浆,再滤去豆渣,煮开。然后加入石膏,使之凝结,最后挤出水分,嫩豆腐脑就变成了豆腐块。紧接着切成小块,在烈日下晒几日,再放进纸箱焐到长出白毛。这时候,先把毛豆腐在酒里滚一圈,再放进加了盐、辣椒、花椒的碗里又滚一圈即成。这最后一道工序,她和堂妹也能参与,而且觉得很好玩儿。

有些年味 

只能用来怀恋

自己打糨糊贴春联,是家住西昌太和镇的兰兰童年里见过最神奇的事情——“胶水”居然还可以自己做。那会儿,只需目测春联的宽度,随意将浆糊往木门和墙上一刷,春联就贴好了。粗糙,却是好看极了的。用不完的浆糊,可以用来喂猪,一点儿也不浪费。如今,无论是她家还是邻居都不再打浆糊了。

记得上学时,过年回家,家乡的老屋总能让兰兰呆呆地看上好久。现在,村子里是清一色的楼房和铁门。邻居李大叔告诉过她,以前修一道木制大门很慢,单就门两边上翘的门檐就需要不断调整,才能保证形神一致。顺着门檐往下铺开的墙面上还会雕上花。这一切都留在了往昔的岁月里,是兰兰和同龄人不再得见的遗憾。

本报记者 李瑞

新闻推荐

9旬老人的年夜饭记忆

□文/本报记者李瑞年夜饭从简到繁,餐桌上菜品的变化无疑是社会更新最直观的体现。在96岁老人陈尚珍的记忆里,吃过观音土的苦难时期,年夜饭能吃上大米饭就谢天谢地;为生产队干活,以挣工分...

射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射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变化中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