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是村民眼中的“地涌金莲”

四川日报 2014-05-18 13:10 大字

——记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党支部书记蒋乙嘉

□本报记者 任鸿

初夏的早晨,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在清脆的鸟鸣声中迎来曙光。阡陌纵横间,村民早起而作。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文体活动中心四周,地涌金莲开得正盛。这是拱市村的村花,寓意积极、向上、坚持、奉献。村民们也常常用地涌金莲来形容一个人,他就是给拱市村带来“新生”的党支部书记蒋乙嘉。

2007年,在外经商积累了千万身家的蒋乙嘉回到生养自己的拱市村。先是自掏腰包为村里人修水泥路、水利设施,建两委办公室、文体活动中心;再打破村里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如今,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元增至7152元,近9成村民搬进新楼房,约50户人家买了新车。

“少小离家老大回”

清明时节,蒋乙嘉来到父亲墓前,点上香蜡、倒上一杯酒、摆上水果,展开那张已经发黄的信纸——那是父亲重病时写给蒋乙嘉的一封信。不会写字的父亲,在纸上画下一棵大树,蒋乙嘉明白父亲的用意——叶落归根,回报乡梓。

1959年,蒋乙嘉出生在距蓬溪县城25公里的拱市村。那些年,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嫁人莫嫁铁线沟(拱市村及周边几个村),三年两不收,男人挑担担,女人背背篼。”一家8个兄弟姐妹,在男孩中排行老四,蒋乙嘉小时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平时只有红薯汤喝,母亲生病时,也只有从隔壁村借点细粮煮给母亲吃。”

1977年,蒋乙嘉应征入伍。在部队期间,他什么累活脏活都抢着干,半年就立下“三等功”,第二年被提干为排长,并自学自考完成了大学学业。复员后,蒋乙嘉选择下海经商,从装卸工到老板,一步一个脚印,积得千万家产。

致富后的蒋乙嘉却做了一个决定:回到拱市村,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面貌。

是什么让游子选择回归?是30年剪不断的乡情。每每回家,迎接蒋乙嘉的都是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穷苦的百姓,大半村民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们。2006年,大旱,乡亲们甚至为了抢水打架……看到这一切,蒋乙嘉感到很难过。

2007年,蒋乙嘉回到拱市村,而那一年女儿还没上小学。妻子杨扉婷满腹委屈,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

“做有益于大家的事”一掷千金

回乡做什么?蒋乙嘉首先想到的是攻破拱市村发展的最大难题——路。“哪有人那么傻,白白捐钱修路?”对于蒋乙嘉修路的事,有村民们表示怀疑,一些村民因修路占了自家土地就阻挠施工,要求补偿。有一户人家甚至把路边石坎卖掉,要求蒋乙嘉重新用混凝土筑路基石,并将他家门前的路加厚加宽。“当时多花了三四万元。”对此,蒋乙嘉也感到委屈,但他安慰自己:“从不理解到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做的是有益于大家的事情,最终会得到支持的。”

当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汽车能开到荒山顶上、村里建起4层楼的文化体育中心、水利设施贯通全村时,怀疑消失了,曾向蒋乙嘉要补偿的村民主动将钱退回。村里基础设施改善后,在外当石匠的唐才云回家搞起了养殖业,年收入十多万元,盖起了新房,添置了新车,年近30的儿子也娶到了媳妇。

拱市村彻底变了模样,为此,蒋乙嘉可谓一掷千金。

但他对自己却很“吝啬”,一件衬衣、一条休闲裤、一双登山鞋、一只在部队时买的旧手表是他惯常的装扮。他出资修建的文体活动中心有4000余平方米,自己却住在不到30平方米的单间中,一张桌子、一张床,就是全部家当。在伙食团帮忙的吴忠玉告诉记者:“蒋书记经常干饭加泡菜,就是一顿。”去年,为帮村里发展现代农业,他还卖掉了在北京和东北的两套房子。

“他能吃苦,啥子事都带头做。无论修房修路,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干活最卖力。”退休电工荣远发讲。有一年夏天,村民荣学烈家门前的垃圾将沟渠堵塞,加上下雨淤积,又脏又臭。蒋乙嘉二话不说,脱下衣服,清运垃圾,甚至用手去清掏淤泥。荣学烈深受触动,逐渐改掉了乱丢垃圾的习惯。

在蒋乙嘉的带动下,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拱市村先后获得县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等称号。

“我不亏,因为我的亲人富了”

2012年,本想着捐建好基础设施就回东北的蒋乙嘉,被村民们“拦住了”,在大家的推举下,54岁的蒋乙嘉被选为拱市村的“第一书记”;2013年换届选举,蒋乙嘉又全票当选为村支书。

“其实,我一开始准备捐500万元,剩下的留给自己养老。”蒋乙嘉坦言,从修路,到改善基础设施,带大家发展产业,一旦做起来以后,根本停不下来。

改变蒋乙嘉想法的是大家的感激和信任。

一袋柑橘,是每年蒋乙嘉收获的珍贵的新年礼物,送礼的是村里60岁的单身汉肖顺丙。肖顺丙原来寄住在哥哥嫂子家,后来哥哥嫂子修新房不再接纳他,他想到了自杀。“没住的,就上我家来。”蒋乙嘉对肖顺丙说。随后,蒋乙嘉将旧的村办公室收拾出来给肖顺丙住,还让他负责村里的保洁工作,每月有500元收入。“蒋书记是我的恩人。”肖顺丙种了一些柑橘,每年丰收,他总把最好的果子送给蒋乙嘉。

2012年春节,蒋乙嘉没时间回家,妻子杨扉婷带着孩子回到了拱市村。村民一家出一道菜,在新建的文体活动中心请杨扉婷吃了一顿团圆饭。看着拱市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听着村民们发自肺腑的感谢,杨扉婷心中的抱怨与委屈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丈夫的理解与支持。

“投这么多钱,你不觉得亏吗?”有人问他。“哪里亏了,拱市村就是我的家,乡亲就是我的家人,把钱花在家人身上,比我自己花掉‘值价\’。”

“还会继续投钱吗?”“我还有两个五年规划没完成,第一个五年规划,要让拱市村的现代农业初具规模;第二个五年规划,希望乡村观光旅游能成气候。”蒋乙嘉盼望着产业发展起来后,拱市村村民能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

记者手记

最宝贵的财富

有人说,蒋乙嘉能够回报家乡,是因为他有千万家产。记者却认为,如果没有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没有一种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执着理念,即使有千万财富,也很难改变家乡面貌。

从捐钱修路到清淘污泥,从干饭泡菜的简朴生活到卖房为村民发展产业,一心奉献不计回报的“蒋书记”不仅带领全村人过上了幸福生活,也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与拥护。

奉献不论大小,不论方式,关键是要有一颗时刻装着百姓的真心,有一份关怀百姓的真情。对于蒋乙嘉来说,对家乡父老深厚的爱,是他心中最沉的“财富”。对于拱市村村民来说,有蒋乙嘉这样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带头人,就是全村最宝贵的“财富”。

新闻推荐

让鲜花开满村庄

——蒋乙嘉的故事(下)□人民日报记者刘裕国记者在四川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听说,过去村里有几个被人们称为“尖嘴婆”的妇女,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口就骂人,闹得整个村子鸡犬不宁。如今,她们变了。“...

蓬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