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鲜花开满村庄
——蒋乙嘉的故事(下)
□人民日报记者 刘裕国
记者在四川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听说,过去村里有几个被人们称为“尖嘴婆”的妇女,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口就骂人,闹得整个村子鸡犬不宁。如今,她们变了。“路好走了,房子新了,花果满山,鱼儿满塘,还有文体活动中心,现在看啥啥顺眼。”她们说,前年,还参加了村里的文化艺术团。
“要让群众收入高,干部就要探准路”
为了尽快增加群众收入,村支书蒋乙嘉在村里成立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带动农民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但几经波折,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发展方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蒋乙嘉得知养鸵鸟效益高,前景好。回到村里,他连夜组织村干部开会。蒋乙嘉为大家算了一笔账:鸵鸟一张皮卖1000多元,一斤肉六七十元,一只蛋壳都值100多元,一只鸵鸟一年纯利1200元以上。而且,鸵鸟吃的是苣莒草、黑麦草,适合在核桃树下种植。由公司包销包技术,风险低。最后,公司决定引进500只,教村民试养。
看准一个,发展一个。千亩核桃林园、百亩花圃、百亩特色水产鱼塘……拱市村虽然不足两平方公里,如今却产业齐聚,起伏连片。
五组村民荣孝廷4亩多地全部流转给了村“合作社+公司”,每年仅租金可得3000多元。蒋乙嘉让他加入公司当养蜂专业户,年收入5万多元。像荣孝廷一样,全村近半村民由农民变身为村里合作社和企业的“工人”。
蒋乙嘉说,现在公司有300箱蜜蜂,正在繁育蜂王,到年底就能繁殖出1000只蜂王,达到1000箱蜜蜂。通过对村民进行培训,今年准备再培养10户养蜂专业户,保证每户年收入过10万元。
农业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2013年,拱市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7152元,增幅高于全县城镇居民增收水平。
“只有抬起头,阳光才能照着脸”
蒋乙嘉明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同人的两条腿,缺一条就会跛脚。
拱市村过去的贫穷和落后,根子在“懒、残、弱”。全村1719人中,靠政府救济过日子的有好几十人。
二组村民唐向全的懒是出了名的,人称“唐懒娃”。蒋乙嘉把老村部一间办公室收拾出来,又给唐向全送去锅碗、粮食和一些生活用具,并为他申请了低保。“只有抬起头,阳光才能照着脸。”蒋乙嘉对他说。
蒋乙嘉让他在村里当环卫工人,还扛着扫把,跟他一起到村道上扫地、捡垃圾。没多久,“唐懒娃”变了:每天按时上岗,村道、院坝被他打扫得干干净净。遇上下雨,路上有泥沙,天不亮他就去铲。
在花果飘香的来龙山下,有一座4000平方米的川中风格建筑,白墙青瓦,飞檐翘角——这是拱市村文体活动综合楼,村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蒋乙嘉耗时两年、花去700多万元自有资金,特意为村民们修建的。
图书室、文化室、电教室、书法室、留守儿童之家、村民健身室……夜晚,灯火通明;节日,热闹非凡。村文书姜丰伦说:“这里把村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阳光。”
如今的拱市村,麻将声变成了歌声、锣鼓声,“尖嘴婆”变身文艺骨干。村民们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2013年,蒋乙嘉被遂宁市评为“最美遂宁人”,拱市村被誉为“四川最美乡村。”
“乡亲们的信任是最高奖赏”
“其实,我一直都想说服他放弃乡村,还曾经以离婚要挟,但都没动摇过他的信念。如今,反倒是我到山沟里来了。”说着,蒋乙嘉的爱人杨扉婷掏出一个小本子:“这8年,老蒋和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只有100多天。他回来一次,我都记在这本子上。”
翻开日记,有这样一段文字:“2013年春节,我和女儿盼老蒋早日回家团聚,他却打来电话说,村里整治‘小农水\’,只能休息三天。我只好带着孩子来见他。”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拱市村,一下子被震撼了。长长的水泥路、蜿蜒的竹节堰、漫山遍野的果树、一幢幢的新楼,可想而知,他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
“假期结束送我走时,家家都送来咸鸭蛋、老腊肉、各类土特产。我眼泪止不住地流。我知道,他们对我的爱,都是因为蒋乙嘉。乡亲们的信任,就是最高的奖赏。”
当年,蒋乙嘉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离开这块土地;如今,他为了改变土地的命运,又走回来。蒋乙嘉今年请北京等地的5家规划设计公司,为拱市村做远景规划,他要把农业产业和乡村生态旅游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原载2014年5月20日
《人民日报》06版)
新闻推荐
——遂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土地网上交易系统正式运行郡县治,天下安。这是一次涉及“硬骨头”的改革。如今,遂宁市所有国有建设用地,全部实行网上交易,并将交易环节全部纳入该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
蓬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