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站上高处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青大附院副院长于腾波勇攀技术高峰 将开拓精神注入骨科发展

青岛晚报 2021-11-26 10:59 大字

“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因为山就在那里!”对于攀登者而言,开拓与挑战是遵从内心的选择。对青岛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医院副院长、运动医学科主任于腾波而言,选择开拓和直面挑战是医学之路的“丛林法则”。继今年全国首家保膝科成立、率先完成山东省内首例Mako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由青大附院骨科团队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全新关节镜设备有望在明年问世,传统老牌骨科正以时不我待的速度“焕新”。

开拓充满“极客”风范

30年前,于腾波成为了一名骨科医生。在传统印象中,干骨科是“出力”的活,个子高大、能吃苦的于腾波被老一辈骨科医生一眼“相中”。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涌入骨科,光靠“出大力”早已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更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于是,开拓精神写入了青大附院骨科的发展史。

近年来,青大附院骨科捷报频传,保膝科的成立和Mako机器人手术的开展,不仅标志着医院的保膝治疗技术发展开启了新纪元,也昭示着青大附院在AI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方面实现新突破,继续引领省内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发展。在于腾波看来,规范化、微创化、智能化是骨科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老牌强科,每一次领跑的背后也有过挣扎,技术迭代意味着忘掉过去的功劳簿,选择重新出发。以Mako机器人手术为例,此举让青大附院骨科站在了智能化精准治疗的最前沿,同时让身经百战的骨科专家危机重重——过去徒手手术中那些巧夺天工的“绝活”,在精确度达毫米之内的机器人面前,存在感所剩无几。机器人手术所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大大缩短了年轻医生和“老专家”的差距。但在“老专家”于腾波看来,机遇远大于挑战,彼时被机器人手术解放出来的“老专家”们更需要开拓精神,带着使命朝着医学的未知领域和疑难杂症发起攻坚。

技术“补链”挺进“禁区”

从医生到医院管理层,于腾波的职务在变,但坐诊、手术日照常安排。在最熟悉不过的手术台上,他率先垂范,当起了开拓者和排头兵。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如何让更多的高龄老人过上高品质的生活,走出关节疼痛的泥淖,是保膝科科室主任于腾波常常思索的问题,也是他着力攻坚的“禁区”。在国外鲜有骨科医生触及的“天花板”,在他看来患者有需求,突破是有可能的,更是必要的。

在青大附院保膝科,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同样拥有保膝治疗的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大学特聘教授、青大附院骨科首席专家、保膝科名誉科室主任张英泽院士每周三来到青大附院坐诊,为患者开展保膝手术治疗。基于临床患者的诉求,张英泽院士将保膝概念进行了延伸,致力于帮助年龄大并且体格较差的老年患者减轻疼痛,恢复行动能力。如今,已有95岁高龄的老人如愿完成手术治疗,在保膝科重拾起了站立人生。于腾波告诉记者,每一次挺进“禁区”的背后是手术团队、康复团队、护理团队等通力协作的成果。跟着患者一起成长的骨科医生,一改过去只管做手术的旧观念,快速康复理念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今年年底专业化、系统化的骨科康复专业计划在青大附院“上线”,帮助院内康复提早介入,同时面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康复训练方法,高质量地让术后患者康复如初的速度加快。

术业专攻齐力做大“蛋糕”

疫情之前,在美国梅奥诊所的交流经历让于腾波印象深刻。当时,梅奥诊所普外科挂着8名外科医生的头像,同行的一位国内医院管理者自然发问:“请问你们谁是权威?”孰料,得到的答案是:“他们每个人都是权威,也都不是权威。”介绍者给出的理由让于腾波对学科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一个团队中,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在细分的专业领域里他们努力做到极致,成为独当一面的权威;但具体到临床诊断中,他们每人都按照专业领域最权威的临床指南进行规范化操作,因此又称不上是权威。这一理念逐步推广到了青大附院骨科,医生们的专业领域被细化到了肩、膝、髋、踝、腕、肘,甚至手足小关节等细枝末节。随着专业团队的梯队建设日趋完善,“鼠标手”等过去不起眼的顽疾也能见微知著、得到根治,从而让骨科的亚专业发展“百花齐放”。

其实,早在多年前,于腾波就领略到了术业专攻的魅力。“当年我在运动医学科,肩关节镜手术在青岛市还是空白,但临床上遇到的患者特别多,于是我跟戚超主任开始着手研究肩关节手术,第一年我们只做了5例,第二年不到20例,到了第三年也只有30例,到了第四年手术量井喷式增长,一下跃升整个山东省肩关节手术量第一位,也奠定了青大附院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因此,于腾波喜欢鼓励年轻医生深耕专业,拒绝固步自封,“有的医生尽管一年做了很多手术,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很难总结出深层次的感悟与经验。”

让临床医生紧握科研机遇

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随着青大附院骨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科发展,“临床”与“科研”正在进行一场渗透式的深度融合。“过去,我们的科研方向是基础性研究,比如细胞、分子,但很少将临床积累的丰富经验与科研进行成果转化。”于腾波敏锐地意识到,临床与科研是可以实现彼此成就的,这不仅能让医生的付出事半功倍,最终目的能让患者多收益。正如即将由青大附院骨科推出的全新关节镜设备,它凝结了一代代骨科人积攒的临床经验。毫无疑问,新设备能最大程度补齐传统设备的短板,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内的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发出来自青大附院骨科的“最强音”。

这一次,让临床医生紧紧攥住科研的手,为未来学科发展谋求突围、占领高地。下一次,创新的“火花”会在哪里迸发?于腾波率领的青大附院骨科团队令人期许。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于波栾丕炜

责编/蒋东亮美编/宋平艇审读/孙勇

新闻推荐

山东滨城:打造沿黄蔬菜基地

11月20日,滨州市中裕黄河岸蔬菜基地工作人员在管护蔬菜。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大力发展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引入龙头企业在...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