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寻找正剧的“突围”之道

青岛早报 2020-11-14 05:59 大字

近来,我所观摩学习的许多优秀舞台剧,都高扬着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同时在艺术上又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是弘扬主旋律的“正剧”,同时也是艺术性非常强的“好剧”。能够在极短的时间、有限的舞台空间里,将“正剧”与“好剧”有机结合起来,是新时代舞台剧应有的特色,例如歌剧《沂蒙山》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歌剧《沂蒙山》由山东省歌舞剧院排演,公演以来好评如潮。 《沂蒙山》是一部令人兴奋的佳作,舞美设计大气恢宏,一座雄伟的大山牢牢地树立在舞台中间,给人以极其震撼又十分稳重的感受。但是在观看这部剧之前,我也是有疑问的。沂蒙山的革命故事已经被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讲过许多次,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像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就是根据发生在沂蒙地区的莱芜和孟良崮两大战役中的动人故事而创作的。此后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汤晓丹根据这部长篇小说执导了同名电影,也成为红色经典,尤其是其插曲 《谁不说俺家乡好》已成为经典歌曲,也成为沂蒙乃至山东的一张音乐名片。“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更成为深入人心的“红色群像”。前几年十分火的电影《芳华》中关于舞蹈的最华彩段落,就是那段《沂蒙颂》,相信许多舞蹈演员都跳过这段舞,所以音乐声一响起,就会被带入到那个火热的年代。我个人也创作过“做军鞋”的舞蹈,是依据沂蒙采风中得来的艺术元素重新创作的,在这个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珠玉在前,瓦石难当”的困惑。然而随着歌剧《沂蒙山》的观赏,我的疑惑一点点地被打消了。

全剧在林生与海棠的婚礼中热闹开场,婚礼还未完成,村子就遭到日军侵入,悲喜交加的矛盾快速到来。怀有身孕的海棠惜别丈夫林生,送他出征。那首《等着我,亲爱的人》开始了第一轮的咏叹。此后剧情中曲折惊险,生离死别、舍生取义的情节中,将情绪一次次推向高潮。海棠的舅舅村长孙九龙,带领村民拿自己的性命换取八路军战士性命的情节中,有一段荡气回肠的咏叹调《再看一眼亲人》可谓催人泪下。在最后一部分中,海棠精心抚养着“小沂蒙”和“小山子”,可是在撤退途中,海棠面临无法同时带走两个孩子的困境,人性的选择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在极度矛盾中,海棠毅然决定先带“小沂蒙”撤离,让“小山子”独自逃往树林丛中并去引开日军,但“小山子”不幸被日军追上受害。海棠痛失爱子,悲怆万分地唱出《苍天把眼睁一睁》,戏剧情感在此刻达到了最高潮。

几段咏叹调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深刻,而王丽达、王传亮、杨小勇等几位主要演员的精彩唱段也非常具有穿透力。贯穿全剧的《等着我,亲爱的人》中那几句“等着我,亲爱的人,等着我,不变的心”,每一次唱起都令观众动容。唱功好,旋律好,所有感情的爆发点都精准地打在观众的内心深处。故事虽然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所抒之情、所咏之调却能引起每一个人的共鸣——新婚夫妻分离时的挂念,母亲与儿女的思念,承诺的力量,知恩图报,既是沂蒙人民质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是深植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优秀传统。毋庸置疑,《沂蒙山》这样的一个题材,在创作上是有许多限定的,因为有太多成功的作品在前,要想出新、出彩是不容易的,但这部歌剧就采取了一种强弓硬弩的“笨”办法,用一句句唱词,一段段唱腔把一部戏结结实实地立在了舞台中央,这确实给人以启发。

《沂蒙山》公演已经好几年了,我还是经常听到许多行业内外的人士说起对这部剧的观感,也有许多朋友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一部舞台作品,见仁见智是最正常的事,而作为从业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才有可能创作出好作品。对《沂蒙山》这部剧,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如何将一个尽人皆知、看起来很难再有突破的题材做实做好,这对弘扬主旋律的“正剧”来说是最大的考验,而如果闯出了“突围”之路,其他的问题也就仅是技术问题了,而技术问题自然有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由上海歌舞团排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虽然与歌剧《沂蒙山》艺术形式不同,但两剧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它们的底本都是经典文艺作品,有着牢不可破的故事框架,换句话说,在两剧上演之前,观众心里都已经明白你要表达什么。对于长于抒情的歌剧和长于写意的舞剧,这当然是一种优点,但这更是一种弱势,观看一部艺术作品,最大的推动力就是剧情和悬念,对这两部剧来说,悬念几乎都是不存在的——故事大纲早就成形了,就看你怎样把这个故事演好,这不是对编创演团队的挑战吗?

《永不消逝的电波》对我的启发,最重要的一点是戏剧与舞蹈的融合。戏剧是叙事性的,舞蹈是长于表意的,将两点融合好,更可以让舞蹈 “达意”,从而实现从经典中 “突围”。在这方面恰好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着力之处,比如舞台对于黎明之前的“至暗时刻”的刻画,黑衣人、雨夜,共产党人面临危急,戏剧与舞蹈在这个共有的节奏中实现了“同频共振”。有了这样的“底子”,群舞、双人舞、独舞等舞台语言就可以相对比较从容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意图。比如交接情报、躲避追踪、旗袍店历险等具有“特写”效果的桥段,都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毫无障碍地跟随剧情一路奔驰。

毫无疑问,《沂蒙山》和《永不消逝的电波》都是“大卡司”“大手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在舞台呈现中,有极其先进的手段,主要演员也是国内知名艺术家,这也为两剧增加了砝码。在现代社会,歌剧与舞剧都已经成为十分稀缺的艺术产品,如果不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不能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一部剧很难说有多成功。这是今天的文艺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很多时候是有矛盾的,但是如果找到了“突围之道”,三者往往就可以顺利地统一在一起。在现代传媒时代,三者统一的剧目,就会显现出巨大的传播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部剧作都已经实现了突围,而成了现象级作品。

作者简介:高裕欣,青岛市歌舞剧院二级艺术指导。

新闻推荐

我区加大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力度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姜晓通讯员唐蕾)为确保我区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做好山东省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试点工作,近...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