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对大学建立“家长群”冷嘲热讽
街谈巷议
□山东张立美
近日,浙江一所高校的学生发帖称,学校最近以班级为单位建了“家校群”,要将学生日常的奖惩、出勤情况通过群聊告知家长。有学生调侃“学校是不是从幼儿园、小学的家长群获得的灵感”,并质疑学校的做法是否正常。(据《北京青年报》1月12日报道)
大学建立家校沟通的“家长群”,将学生在校的一些奖惩情况通过“家长群”告知、通报给家长。对此,很多大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学校把他们还当成中小学生一样管理,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另外,很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到远离家乡的城市读大学,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要摆脱家里“父皇母后”对自己长达十几年的控制,以获得渴望已久的自由,过上不再被父母管束的新生活。大学建立“家长群”,实质上就是让千里之外的大学生仍然生活在家长的监控之下,摆脱不了家长的影子。
但是,大学建“家长群”是不是完全没有必要?是不是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笔者以为,大学生不必对学校建“家长群”的做法嗤之以鼻、冷嘲热讽、耿耿于怀。相反,大学建“家长群”有其必要性和作用。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年缴纳的学费和每天的生活费,并不是靠自己双手劳动所得,而是由父母提供。换言之,在独立能力上,他们跟中小学生并没有本质性区别,起码没有实现经济独立。作为供吃供喝的父母,有权了解孩子在大学的学习情况,这个要求不过分。大学建立“家长群”,能够满足家长的知情权,对孩子的大学生活更有信心,也可以对孩子的学习、学业规划进行必要的督促,形成家校合力,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再者,一般来说,大学建的“家长群”跟中小学建的“家长群”不一样,老师不会事无巨细地在群里公布情况,家长也不会事无巨细地询问孩子的日常生活。换句话说,大学“家长群”并不会沦为大学辅导员打小报告的群。
当然,不管是大学“家长群”,还是中小学“家长群”,都需要立规矩,避免“家长群”变味,沦为马屁群、广告群等。
新闻推荐
陈伯希在潍县县立撞钟院小学读书,在学校里办墙报,让他对绘画有了浓厚的兴趣。陈伯希去延安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美术...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