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版的“智取威虎山”
杨子荣其人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 (现烟台市牟平区)城南一个叫峭峡河的小山村。 4岁就跟随父母闯关东,后返回家乡。 1929年,胶东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2岁的杨宗贵又到东北,去安东投靠父亲。父亲送他去上学,两年后,他就到姐姐做工的缫丝厂干活,挣钱补贴家用。谁知,三年学徒工刚刚期满,工厂裁员,杨宗贵被赶出工厂大门。他只好去码头搬木头、扛大包,在鸭绿江江边当船工,顺水放排,逆水拉纤。
1938年底,杨宗贵在鞍山矿区找了一份当矿工的活儿。有一次,看到日本监工毒打自己的工友,杨宗贵忍无可忍,怒打监工。这口气是替工友出了,但杨宗贵却待不下去,他在工友的帮助下逃离矿山,又回到了老家牟平。这一年是1943年春,杨宗贵26岁。东北辗转飘零14年,他遍尝人间疾苦,也熟知了东北地区的人情世故,乡风民俗,野史轶闻以及行帮黑话。而这一切都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5年,他在家乡参加了海军支队,随后开赴东北,并在牡丹江地区开展剿匪战斗。
剿匪小分队
“座山雕”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当上匪首,在匪徒中颇有声望,人称“三爷”。当年张作霖和日军都想消灭“座山雕”,均未成功。日本投降后,他接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委任。剿匪部队进驻牡丹江后,对这股土匪多次围剿,消灭其大部分人马,只剩下身边二三十个亲信死党,隐蔽在深山老林里,时常出来抢掠百姓,杀害干部,继续作恶。对付这种小股土匪,大部队围剿显然行不通。于是,团里决定由杨子荣带5名侦察员,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扮成士匪模样,进山搜寻“座山雕”匪窝,并待机剿灭。同时,派出部队跟踪配合。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挺进。林海茫茫,白雪皑皑,他们在深山老林里转了好多天,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棚里住着十几个人,貌似伐木工人。杨子荣先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牵线投弃个山头。开始无人搭理,后来,一个自称姓孟的 “工头”搭腔,答应领他们去一个地方。他先从屋里拿出锯、斧子、小铁锹各一把,还有一个盛着半桶玉米面的小铁桶,交给杨子荣等人,然后,把他们带到了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交代几句话后就走了。
活捉“座山雕”
杨子荣等人在工棚里一等就是两三天,仅有的一点儿玉米面也吃完了,心里暗暗着急,担心情况有变。正在此时,“孟工头”回来了,这次他把杨子荣独自领到了附近一个村子,并在村长家里见了两个人。依旧是一番黑话试探,杨子荣对答如流,二人才亮出真实身份。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并说要下山办些酒肉,准备在山上过元宵节,等禀报“三爷”后,再接他们上山入伙。
两天后,二人如约来到杨子荣等人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俩土匪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等到山上再说。俩土匪觉得到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等人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的确够狡猾,一路连设三道哨卡。若是大部队清剿,无论惊动哪一道哨卡,土匪都会逃得无影无踪。杨子荣每过一道哨卡,都让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起绑了,一同押上山。
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作“马架房子”的木棚。杨子荣命三名战士在外看好土匪,他自己带另外两名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人,其中一名小老者,白发黑脸,鹰钩鼻子,留一把山羊胡须,正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
杨子荣命战土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了。此次剿匪可谓大获全胜,没费一枪一弹,就端了土匪老窝,活捉“座山雕”和土匪13人。消息传遍海林百姓奔走相告。《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予以报道。 1947年2月,《东北日报》登截了这6位小分队队员的名字,他们是杨子荣、孙大德、魏成友、赵宪功、孙立珍、耿宝林。 薛易
新闻推荐
孟庆英老家在山东省济南市。1973年,她因丈夫工作调动,随夫来到青岛工作生活。从青岛退休后,孟庆英喜欢练太极剑,舞太极扇,还积...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