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理教师的“飞天梦”,一个物理教师的“飞天梦”
[摘要]孙京友研究、制作航模多年,带出1700多名爱好者——
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主着陆场。电视机前,孙京友目不转睛,密切关注着返回舱着陆的进展。
孙京友是临邑师范学校的一名物理教师,他研究、制作航模30年,用另一种方式圆着自己的“飞天梦”。
迷恋航模30年,每天研究三四个小时
1997年,山东省组织中等师范学校开展航模比赛,临邑师范学校积极参与,并将筹备任务交给了当时已有12年物理教学经验的孙京友。
接到任务,孙京友感到压力很大。“虽然了解航模的构造,但从没做过,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天生不服输的性格,让孙京友想把这件事做好。于是,他将休息时间全部用于模型研究,“每天三四个小时,学校里时间不够,就带回家”。
一年下来,孙京友不但自己操作航模得心应手,还带出几个得意门生。 1998年山东省中等师范学校航模比赛中,他带领10名学生斩获两个单项一等奖和团体二等奖。
从此以后,孙京友喜爱上了航模制作,并将其作为教学特色。他的做法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成立了航模兴趣小组,定期划拨经费,支持学生航模训练。2011年,航模课正式纳入物理教学。
变废为宝,矿泉水瓶也能造“火箭”
“航模训练看起来简单,飞起来需要技术,必须经常练,损耗很大。”孙京友说,学校经费有限,钱必须花在刀刃上。耗材价格昂贵,他尝试用废旧边角料代替坏掉的零部件,效果还不错,“虽然不太美观,但不影响飞行”。
孙京友不断琢磨尝试,用废旧材料整理、维修、创作模型。废旧泡沫板做“飞机”机身,矿泉水瓶做“火箭”主体,“降落伞”用塑料袋代替……各种废弃材料都能在他手中派上用场。现在,除了遥控器、接收机等必须购买的电子设备,模型的其他装备孙京友都能用废旧材料自己制作。
孙京友几乎患上了“收集癖”,喝水的瓶子攒下来,撤掉的广告板收起来,每隔一两个星期就去废品收购站转转,甚至路遇收废品的三轮车,看见上面放着几个不错的泡沫板,也要拦住买回来。“这种瓶子呈流线形,阻力小,试飞效果好。 ”孙京友拿着用牛奶瓶制作的“火箭”侃侃而谈。
航模教学成特色,168名学生参赛并获奖
孙京友不但自己节俭,对学生也很严格,他的教学原则是:尽量动手做,能少花钱就少花钱。“不光是省钱,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自己设计、裁剪、组装,比用成品材料拼装更有意义。 ”孙京友说。
学生宋连兵酷爱航模,曾经自己悄悄买了一架小飞机练习。孙京友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买来的比的是钱,不是动手能力。 ”听了老师的话,宋连兵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从那以后踏实学习,制作的模型越来越出色,在第四届山东省航模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多年来,孙京友培养出1700多名航模爱好者,其中168人参加省、市级航模比赛并获奖。今年4月,在全市第六届中小学生航模竞赛中,临邑师范学校派出的13名参赛选手均获一等奖,在总共7个比赛项目中斩获5项冠军,并获得团体总冠军。孙京友也多次荣获全市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辅导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新报讯近日,山东省教育出版社“阅读与写作”基地授牌仪式在洪山小学举行。山东省教育出版社、淄川新华书店向该校颁发了“阅读与写作”基地匾牌,并赠送了图书。山东省著名儿童作家米吉卡老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