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国地税构建起“四个一”全省通办体系
本报通讯员 毛玉勇
2015年1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深化国税、地税征管改革方案》,文件提出要减轻纳税人负担,让纳税人有更多的获得感,要求各级税务部门加快同城通办,2016年底实现省内通办,2017年基本实现跨区域经营企业全国通办。滨州国地税领导审时度势,决定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通办”,解决了纳税人办税的地域限制“堵点”和部门壁垒“痛点”等瓶颈问题,消除了纳税人属地管理办税障碍。
2016年1月6日,滨州市国地税部门召开《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全域通办工作”的总体设想。2月16日至19日,组织博兴、邹平、惠民、市区四个县区局对 6大类153项 “全域通办”涉税业务进行集中测试,取得了较好效果。2月29日,组织开展全市“全域通办”工作专题调研。对如何实现各县区局资料的实时传递、疑点纳税人信息共享、国地税联合税收风险分析的切入点等内容进行了认真有效讨论。3月31日,在滨城区政务服务中心举行了全市国地税涉税业务“全域通办”启动仪式。4月13日,滨州市国税局、地税局在省国地税联合召开的办税服务事项全省通办暨座谈研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前期“全域通办”工作。7月1日山东省全面启动国地税办税事项“全省通办”。
滨州市国税局在该项工作的开展方面,始终处于全省的领先位置。截至目前,滨州市共办理省市通办业务2778笔,采集电子影像4168份,节约纳税人办税里程8万余公里,节约办税成本1800余万元,办税效率同比提高32%,纳税人折返率降低40%。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滨州市国地税在探索开展“全域通办”的基础上,立足“纵横交互、全域贯通”目标导向,构建起的“四个一”通办体系。
一套机制提升通办层次,完善全省通办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市县两级成立国地税“全省通办”领导机构,建立资料交接台账,规范业务办理事项,制定通办业务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置方案,完成网络和硬件设备配置。二是健全宣传辅导机制。通过各种媒体精准推介全省通办开展情况,在办税服务厅、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维度上提升纳税人对通办业务开展的认知度。三是充实岗位人员配置。通过选拔业务能手充实通办岗位、举办实操培训、增设窗口等切实提高全省通办能力和业务水平。
一体协同夯实通办基础,打造全省通办工作链条。一是强化国地协同。通过业务协作、成本控制、执法规范、信息共享等环节,进行服务资源有效整合、技术手段改进完善、体制机制科学创新、协调沟通持续加强,打通国地税间的业务和信息通道。二是强化部门协同。国地税纳税服务科(纳税服务中心)、征管科、信息中心共同组织精干力量成立“全省通办”业务攻关小组,全面协作、深度融合,细化任务分解,形成具体任务清单及时间表,落实责任到人到岗,确保业务办理的规范、有序、有效。三是强化窗口协同。合署办税窗口相互密切配合,积极沟通交流,砥砺奋进、事不避难,保障所有通办业务一律实行内部传递、优先办理,融合服务、聚合信息,为其营造更为高效、便利的服务环境。
一个系统互通涉税信息,活用全省通办平台支撑。全省通办既跨地市区划,又跨国地税领域,为防止资料传递不及时、信息传递失真等问题发生,灵活运用“办税事项全省通办管理系统”实现通办业务的信息共享。一是涉税资料实时上传。通过平台支撑将纳税人识别号、名称、办理事项、资料清单、业务描述等信息影印上传。二是资料交接全程监控。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会自动接收异地办理详情,实时审核资料信息,实现资料交接的全程监控。三是疑点信息及时共享。搭建起“疑点企业数据库”,有效防范管理风险和执法风险。
一本台账记录通办账单,明晰全省通办发展方向。建立全省通办“日记账”,通过实时记录,了解整体进展,为通办业务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持。一是办税成本降低,群众获得感提升。“全省通办”实现了由“定点办”向“选择办”、由“一对一”向“多对多”转变,满足了纳税人就近办理、自主选择的合理需求。二是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效能提升。“全省通办”促进了办税服务厅的按需调节,形成了“管理属地化、服务全域化”的税收治理格局,倒逼各地服务标准、资源调配、征管效能不断提升。三是提高了纳税人认知遵从度。通办业务开展以来,推送相关通知公告46条,播报音视频131条,召开专题培训七期,发放宣传资料21000余份。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辖区内纳税人对全省通办业务的知悉程度达到90%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淑霞通讯员李珍吴超报道)11月11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联盟正式成立并在滨州举行首次会议。山东省知识产权局局长于智勇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知识产权局有关处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