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名牌高校,西海岸打造创 驻区高校助力蓝色经济发展,预计2020年新区高等学府总数将达20所
山东科技大学建筑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文/图半岛记者丁扬刘家冕肖玲玲通讯员王伟王永明
如果把城市的发展比作奔走的河流,那么高校便是一汪汪泉眼,为区域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活力。作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越来越多的高等学府汇聚于这片热土,人才汇聚、科研创新、文化辐射,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落户,促进新区高等教育多样化、国际化发展,融合集聚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厚植发展优势,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融入新区发展,搭建人才“智库”
坐落于长江路和滨海大道之间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驻区高校中唯一一所“211”“985”高校。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完成办学结构调整,办学主体迁至青岛校区,这所高等学府对新区的贡献也日益显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宣传部部长沈刘峡表示,“学校一直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职能,特别是学校办学主体转移至青岛以来,学校专题学习新区建设规划,研讨交流学校与地方发展的互动融合,提出要争做新区最有价值的成员之一。”
一所优质大学能提供的最重要资源就是人才。据悉,为了培养适合新区蓝色经济发展的人才,学校专业设置主动对接地方发展战略,主动服务青岛市和黄岛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近几年先后增设环保设备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物联网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四个专业,今后还将继续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方向,加快培养蓝色经济和产业调整振兴急需人才。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挖掘驻地教育需求,以继续教育为窗口,为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为驻区高校,我们为新区发展提供的重要资源就是源源不断的毕业生。为此,学校常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走进企业\’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新区、留在新区、服务新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毕业生选择在新区就业或创业。”沈刘峡告诉记者,此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还依托人才优势,发挥“智库”功能,为新区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政策研究、社会调查、决策咨询服务。去年,一名教授被聘为黄岛区政协特聘委员,学校每年还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文化大家,入校园进行文化传播,与城市共享文化资源。
“西海岸发展日新月异,这也为我们建设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学校参与支持西海岸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办学的价值体现。”沈刘峡介绍,“十三五”时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迎来在新区办学的新一个五年。立足新区、发挥优势,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五年规划中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今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在新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山东科技大学融入海洋特色,发展“一黑一蓝”
山东科技大学源起于1951年在淄博洪山设立的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和1956年建立的济南煤矿学校。2001年,山东科技大学在当时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在此之前,该校在泰安和济南两地均有办学。2004年,山东科技大学主体由泰安搬迁至青岛校区。
9月7日,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初确定扩大办学规模由内陆向沿海发展时,学校组织人员前往日照、烟台、青岛等28个地方进行调研,最终选择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各方面都非常适合,而且当地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该负责人表示,正是有了这样强大的后盾,山东科技大学才能在2002年顺利招生,2004年成为主校区,该校建筑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政府在很多方面都给我们开通了绿色通道,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完善了学校建设。”
源起于矿校的山东科技大学可以说是矿业办校,但如今,受到新区海洋元素的影响,学校近年来坚持“一黑一蓝”发展战略,一方面保持原有的煤炭特色,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海洋学科。“目前我们学校硕士学科设立了海洋测绘专业,本科也有相关的专业方向。”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还成立了海洋研究院,积极对外合作。同时,围绕山东“两区一圈一带”和建设新区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就业促进计划,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在海洋测绘、海洋机械、海洋耐磨蚀材料、物联网、金融经贸、机械电子、软件开发等十几个领域形成人才积聚的高地,抢抓涉“蓝”区域就业新机遇。
在西海岸发展十余年,山东科技大学在区域发展方面也贡献出不少力量,比较突出的是科技和人才两方面。该校每年拿出40万元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截至2015年底,累计资助学生专利研究1396项,获得专利授权610项,累计捐助160万元,全校累计奖励学生自主申请专利项目2883项,累计奖励金额达539万元。“学生申请专利最多的一年是3000多项。”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学校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专利质量,“发明专利作为最主要也是难度最高的专利,今年以来我们学校已有286项,占到全区的一半以上。”
据该校学生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校区建设初期,在青岛市就业的毕业生占省内就业毕业生的16%,在新区就业的毕业生约占在青岛市就业的17%。现在,在青岛市就业的毕业生占在山东省内就业毕业生的52%,在新区就业的毕业生约占在青岛市就业的40%。
青岛滨海学院融入区域经济,惠及一方百姓
提起西海岸的驻区高校,总是绕不过青岛滨海学院,这所西海岸最早建立的普通高校见证并亲历了这片土地的建设发展。1992年,珠山脚下,前湾港畔,青岛滨海学院建立;1999年成为山东省首所民办专科院校;2005年升格为山东省首批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09年具备学士学位授予权……
“作为一所民办高校,首先要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接地气\’。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我们为西海岸做了什么?提供了哪些服务与正能量?”青岛滨海学院校长韩方希说。“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青岛滨海学院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1992年建校之初,结合青岛保税区获批后的实际需要,我们在全国设置了第一个保税仓储专业。”
记者了解到,针对青岛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定位,设置外语类、经贸类专业及软件外包方向,为外经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支持。配合青岛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目标,设置机电和工程类专业,为高端装备制造、家电电子、机械等领域培养人才。对接青岛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设置材料、信息类专业,为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培养人才。
自2009年设本科专业以来,青岛滨海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七年在全省排前四名,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青岛市2009年评出的十佳大学生创业明星中,青岛滨海学院毕业生占据三席。每年的招聘季,专业技术过硬、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的“滨海学生”成为西海岸招聘市场上的“宠儿”。“近几年,我们学校每年大约有5000名毕业生,其中7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新区以及青岛市区就业。特别是新区的三资企业中,30%多的骨干人才是从滨海学院走出去的。”韩方希说。
据统计,近三年来,青岛滨海学院累计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本土企业培训人员共计5869人,其中第二产业内2279人,第三产业内3590人,为地方产业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
一所民办高校的建立,服务一方经济的发展,更惠及了一方百姓生活。
“为了解决学校教师及周边社区群众子女入园,学校先后建设了两所幼儿园,达到山东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韩方希说。
目前新区高校的引进方向主要是国内外知名高校。境内大学原则上应为国家“985”“211”工程大学或国内学科(专业)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学原则上应为世界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引进的学科(专业)要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及市场需求相适应;应与科技、产业园区融为一体,强化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融合集聚效应。学科(专业)重点是满足新区“616”产业体系要求的专业。
新区还对引进并正式运行的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给予补助。其中,对引进的非独立法人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第一年给予不低于500万元的启动补助资金,以后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不低于200万元,连续补助5年;对引进的独立法人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第一年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以后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不低于400万元,连续补助5年。
新闻推荐
带薪年假,青岛怎么休? 连续工作1年以上即可享受,经职工同意可跨年度安排休假
半岛记者肖玲玲山东省近日公布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带薪休假将纳入山东省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年度文明单位评选考核,到明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那青岛的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