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拾荒老人18年捐助百余贫困生, 刘盛兰常对人说,钱不重要,人才是无价之宝

烟台晚报 2014-02-11 15:10 大字

YMG记者李鑫摄影报道18年来,刘盛兰老人靠拾荒收入资助了百余名贫困大学生,而他自己的生活却极其清贫。他常说:“钱不重要,人才是无价之宝。”

拾荒老人善举,啃着捡来的馒头助学

“刘盛兰过去在招远一家企业看大门,下岗后在城里租了两间小屋子,靠捡破烂为生。”招远蚕庄镇柳行村支部书记刘淑亮告诉记者,老人看到报纸上有不少学生没钱上学,便将攒下来的钱陆续汇给全国各地的百余名贫困学子。刘淑亮介绍,刘盛兰没有别的收入,每天就是到村子的垃圾桶和村集市上捡一些酒瓶、易拉罐等破烂变卖,卖来的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全都助学了。

“老人每天吃的是从集市垃圾堆捡回的馒头、破菜叶、烂水果。”刘淑亮说:“老人多年也不添置一件新衣,只要一看到有困难学子上不起学,便会将积蓄拿出来,有时一笔捐款多达几千元。”

针对刘盛兰这种情况,村里给他申请了五保户。当地政府除每年给予老人3800元的补助外,每月还会拿出200元专项款和物品到家中探望。可是,老人只留一小部分钱物用于基本生活,剩下的全都捐了出去。

捐出的常是一分一角一元攒起的零钱

“我是在2005年认识刘盛兰大爷的。当时他是一位83岁的老人,经常骑着一辆老旧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到邮局为全国各地的学子寄钱寄信。”招远蚕庄镇邮局投递员于书光告诉记者,他被刘盛兰挨冻受穷资助困难学子的事迹深深感动,经常帮助老人寄发邮件和汇款,帮老人读信、写信。

于书光说,那时刘盛兰老人居住的茅草屋是泥院子,堆满了捡拾回来的废品,屋内没有冰箱和电视。“除了到垃圾箱、集市捡废酒瓶、破纸盒,老人还把捡来的破衣服用剪子剪成布块,再一针针用线将布块缝起来,以每斤几毛钱的价格卖给镇里一家汽车钢盖厂擦拭机器。换得的钱也不舍得自己用,全部捐献了出去。”

于书光帮老人寄钱时发现,老人常常从储蓄罐拿出的是一分一角一块的零钱,而这些钱都是他迈着年迈的步子从集市垃圾堆里“淘”回来的。仅经于书光之手向全国各地寄出的救助款就多达100多笔,汇款单足足有一大摞子,总额达五六万元。

老人说“钱不重要,人才是无价之宝”

“过去,刘盛兰生病也不舍得花钱到医院治,一般感冒就自己在家扛着。有时病重了,他就给两个侄子刘建喜、刘建岳或外甥李好顺打电话,让他们到药店帮助买点药。”柳行村刘盛兰老邻居张鸣祥对记者说。

另一位老邻居王日祥介绍,刘盛兰拾荒资助困难学子,日子过得确实艰苦,邻里和他的侄子们看不下眼,常做好了饭菜、包子、饺子给老人送去改善一下生活。

“老人拾荒捐资助学引起社会关注后,社会各界为他提供了诸多帮助。招远供电部门为老人免费改造了电路,招远联通向老人赠送了一部手机并存了话费,山东河西黄金集团为老人赠送了一台32寸液晶彩电,烟台慈善总会为他捐赠了棉衣。此后,蚕庄镇政府和柳杭村村委还集资5万元,在柳杭村为老人购置了一处100多平方院落。”刘盛兰老人的侄子刘建喜说,虽然政府、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捐助不少善款、物品改善老人生活,但老人平时还是不舍得吃、不舍得用,毫无保留地捐助出去。

老人常说,钱不重要,人才是无价之宝。

新闻推荐

萝卜有来头, 民俗采风

连永升旧时,萝卜是龙口商埠出口的大宗货物。种萝卜出名的乡村,龙口西境尤以北马镇的古现、唐家泊、城子顶仲家一带为最。这里,是百姓常说的粮窝子,更是地地道...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