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感受 □本报记者 毕红梅
作为一名党报的文化记者,在外出采访中总有一些人和事,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过去很长时间再想起来,还会记忆犹新。
2012年7月的一天,正值三伏天,我们响应报社开展的“党报记者走基层”活动,到临淄区的两个村采访。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临淄区金岭镇的东崖村。这个远离城区、相对偏远的村庄环抱在一片翠绿之中。沿着长势喜人的庄稼地,一条干净整洁水泥路蜿蜒着从村外通向庄里,道路两旁绿树掩映,鲜花盛开,村中央水面开阔的池塘倒影着蓝天白云、绿树村舍。此情此景,让大家产生了错觉,好像是到了一处风光秀美的自然景区。村党支部书记孙成富指着一大片月季花告诉我们,“以前,这里是一条垃圾沟,村里的垃圾都往这里倒,一到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环境特别差。两年前,为改变村居环境,村民不计报酬,义务出工,自愿组成劳动队配合相关单位,铺成近四公里的水泥路。通过义务清理村里的垃圾沟,使这个村民都躲着走的地方变成了美丽的花园。”
村庄美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村北的文化广场上,我们看到农家书屋、门球场、活动舞台、健身器材、太阳能广场灯等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孙书记告诉我们,自从有了文化广场,村民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一到晚上,村民都爱往这里跑,以前喜欢喝酒、打麻将的人也都成了这里的常客。喜欢读书看报、看移动影院的就进书屋,喜欢唱歌、跳舞、健身的就在广场上,大家自娱自乐、非常热闹。
离开东崖村,我们顶着酷暑来到了边河乡袁上村。别看袁上村只有400多人,相较附近的村子也并不起眼,但这却是一个文艺汇演专业村。村书记袁保会告诉我们:“村里每年都在正月十五举办大型元宵节晚会,上至七八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顽童,凡是跳的动,唱得响的,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上台露一手。由于表演的人太多,从六点开始的晚会,到晚上十一点还散不了场。”我们通过村里录制的光碟,看到村民们以小品、流行歌曲、现代舞、京剧、太多,从六点开始的晚会,到晚上十一点还散不了场。”我们通过村里录制的光碟,看到村民们以小品、流行歌曲、现代舞、京剧、吕剧、山东快板等各种形式的表演,来抒发对党的感恩和对生活的赞美。
在村文化大院里,我们见到了60多岁的张桂秀老人。她不但自己喜爱唱戏,还鼓动全家一起上台献艺,老伴敲锣,儿子打鼓,乖巧可爱的小孙女跳舞,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成了村里有名的演出专业户。张桂秀老人告诉我们:“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文化活动也多起来,大家在一起唱唱跳跳,图的就是个高兴!”
通过这次走基层采访,农村面貌的日新月异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同时触动我们的还有农民的精神面貌。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早已荡然无存,如今,他们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在使农作物增产增收之余,尽情享受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龙泉:环卫“一体化”催生垃圾“产业化” □本报记者邢菲通讯员周建霞秦永申赵伟
...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