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传承艺术精心打造精品年月年方岁的王传玲被召入老滕县

滕州日报 2012-03-31 01:30 大字

传承艺术 精心打造精品

1971年6月,年方16岁的王传玲被召入老滕县南沙河公社组织的第二期样板戏学习班,从京剧到柳琴戏,步入一条艺术追求之路。

据王传玲介绍,作为土生土长的柳琴戏,尚未形成系统的表演程式,其音乐与大剧种相比尚显单调,调式、板式变化不大,在发音、吐字、行腔和节奏方面均受局限,制约了表现力的发挥。

面对这种窘境,王传玲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完全停留在适应传统唱法上,而是要丰富它,改造它,甚至提高它,使其更能发挥‘唱\’的表现力,适应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和观众的审美需求。”为此她虚心向前辈艺人求教,认真揣摩每个人的演唱特长,并从姊妹艺术,诸如豫剧、吕剧、京剧等艺术中汲取营养,借鉴它们的艺术技巧,来丰富自己的唱腔,形成她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王传玲扮相大方,表演娴熟,凭借嗓音脆亮,音域宽厚的优势,博采众长,唱出新腔,在长期的舞台实践和探究中,形成了泼辣而又细腻、豪放而又委婉的艺术风格。从艺近40年,她先后在几十台有影响的柳琴戏中扮演“扛大梁”的角色,成为有名的“台柱子”。早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阿庆嫂”、“江水英”的舞台形象,王传玲的名字就走进了滕州的千家万户,以至于形成了一股“传玲热”。

她先后主演的《瑞云》《匡衡进京》《封神榜》《山乡锣鼓》《风雨情怀》《兵头将尾》《驴王嫂》《墨子》等戏剧,有的在山东省和苏鲁豫皖柳琴艺术节获表演一等奖,有的晋京会演获得好评,有的被评为戏剧精品,还有的柳琴唱段被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并播放,柳琴戏《竞选》还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之金奖。

传承国遗 发扬光大仍迫切

柳琴戏深受市民钟爱,更是我市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为此,著名表演艺术家王传玲、王传亮等人,均把传承柳琴戏视为己任,不断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力求突破,并着手努力培养新人。戏曲艺术人才的成长周期长及舞台综合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提高相对其他艺术或行业难度更大,尤其是戏曲表演人才的成长周期更长,付出的艰辛更多,因此更需及时发现,及时培养,并重点打造。

为解决后备人才问题,王传玲和同事们几经努力,于2002年成立了滕州市柳琴戏校,招收学员,教导出了许多颇具潜力的青年演员,目前以孙作建、马安林、王艳玲、杜晓晴、赵玉会、王丹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健康成长,在全省、全国的各类专业比赛中屡创佳绩。

2010年10月,王传玲带领马安林参加第五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大赛,喜获“红梅金花”奖。2011年6月,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全省地方戏中青年演员大赛决赛,马安林经过初赛、复赛,一举夺得首场决赛一等奖。面对捷传的喜报,王传玲深感欣慰,于2011年6月30日在本报发表了《喜看红梅绽放 传承更需新人》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学生获奖,柳琴戏后继有人的喜悦之情。

如今,柳琴剧团及时吸收、引进了一批新生力量,壮大了专业人才队伍;市里几次拨出专款,解决剧目创作、艺术生产和演出交通工具等方面的经费;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剧团调研,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疑难问题。古老的柳琴戏在上级部门的重视下,焕发出新的生命。

王传玲是枣庄市政协连续五届政协委员,在繁忙的演出之余,她积极参政议政,为柳琴戏的发展写提案。如她提交的《柳琴戏人才的培养问题》提案中,对柳琴戏后继乏人、柳琴戏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柳琴戏的传承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等皆有涉猎。她还在一份新近执笔的《滕州柳琴戏艺术中心筹建方案》中,提出要建一处“集培训辅导、学习研修、史料展出、艺术生产、传承、传播于一体的柳琴戏艺术学习传播基地”,表达了一位政协委员、一位表演艺术家、一位国家级非遗传人对柳琴戏这一传统剧种深切的关注和厚爱。

“关注柳琴戏的发展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希望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在发展中保存这一剧种,并发扬光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运作的互动和良性循环。”王传玲说。

新闻推荐

古薛漕运公元前世纪山洪经常爆发洪水从茂密的树林中奔

...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