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德:翰墨书香伴晚晴
少结书缘苦亦甜
王尚德,年七十。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稀者,少也。王尚德老人却笑着说,生活在一个好时代,老人年过七十是常事,不足道也。一句话可以看出老人豁达、乐观的心境。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幽默风趣的老人,青少年时代却过得极其艰难、贫苦。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书香门第的王尚德,受政治风潮影响,家庭被划为地主。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地主为何种成分,但经历过文革的老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记忆。当时全国上下皆以阶级斗争为纲,成分不好者房子、田地均要充公,只能住牛棚。王尚德几度绝望,逆境中只有写字带来希望之光。他自幼爱学习,一直念到山东林校毕业,是班干部、学习尖子。课余的唯一爱好是写字,蹲在地上用树枝写,捡烟盒纸写,趴在墙上写,只要能写字,无处不是他的“笔”和“纸”。他写的字也越来越好,被同学争相效仿。
受家庭成分影响,毕业后王尚德不受分配,户口转回老家务农。他深受打击,但日子还要过下去,家里还有年迈多病的父母需要照顾,他只能打起精神支撑。白天上东边的皇城山拉石头,卖到城里换来一两元钱维持生计,晚上依靠昏暗的烛光或者月光写字,就这样捱过了一年又一年。
苦日子,因为有书可写,有字为伴,在他看来,亦是充实甜蜜的。
笔墨传情书会友
王尚德擅长写各种字体的书法,挥毫之间纵横自如,颜体、柳体,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均有涉及。他写大字,运笔折转流畅,字体雄壮、厚重;写小字运笔圆润、娟秀、挺拔。堪称一绝的是小楷,所谓“小楷最不易工”,练习书法的人均知道,小楷是所有字体中最难练的,字体个头小、字迹均匀绵密、字形娟秀挺拔,要做到这几点,一副小楷字非一气呵成不可。
王尚德总结自己的一生,经历过人生的痛苦波折,也见到了难能可贵的真情。值得自豪的是,他自幼年就喜欢上的书法,不论辗转流落何地,一直没有间断练习。书法让他结识到很多好朋友,也让他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是春花谢尽的1968年,“文革”势头正旺,迫于无奈,王尚德经同学介绍,去武汉的江汉油田工作。五年后当他即将转为正式工人时,得知父亲生病,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因写一手好字,又有着学林业的基础,他再次被人推荐到国营林场苗圃做技术工作。三年后,还是因为书法,他受到滕州科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经理的赏识,被聘为办公室主任,一直干到退休。
至今,王尚德与许多好朋友依然来往甚密,笔墨传情不停。在他看来,也是因书法结缘。
情系家乡广结缘
都说落叶归根,王尚德辗转在外,心中最忘不掉的是老家南池村。退休后,看到儿女各自成家,他再次回到南池村,把落实政策后拨回的一处小院简单收拾下,搬回来住,在那方安静的小屋里泼墨挥洒,尽情享乐。
老人字写得好,为人严正公允,在村里威望极高,无论谁家办红白事均要相请写字,他一概免费润笔。时间长了,写字的良好风气在村里盛行起来,越来越多村民跟他学习写字。王学林,建筑经理,不爱喝酒抽烟打麻将,却每天凌晨四点多爬起来写字。他说,写字可以陶冶情操,自从跟随王老师学习,日子过得很充实,因白天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练习,只能提前起床运笔。用村支书的话说,村里老中青小各辈都有他的学徒。
对此,王尚德诚惶诚恐,愈加打起百倍精神,把推广文化视为己任。看到村里的小孩每到假期无人看护,满村乱串,且虚度光阴,他极为惋惜。在得到村干部张书记的大力支持后,他与王学相等人办了一个培训班,成立我市书画协会培养基地,引导学生写字绘画,日子过得别有滋味。尤其是看到精心教导的学生写出一手好字,老人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走过坎坷人生历程的王尚德老人,如今生活依然过得非常简朴,只对翰墨书香的痴心不变。他说:“我一直有个心愿,希望用我的笔墨为家乡的美增色!”
特约记者
叶燕君 文/图
他与狼毫羊毫兼毫为伍,在宣纸上摹写生命的意义;他用中锋侧锋偏锋,在指腕流转中探究文化的魅力;他喜干墨浓墨淡墨,在氤氲气韵中舞出不寻常的闲情。他,是南沙河镇南池村的老人王尚德。日前,记者走入南池村,探寻王尚德的翰墨人生。
新闻推荐
...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