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青年编辑记者走基层革命老区(枣庄)行尖子山村的“摇钱树”
记者 刘伟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9月20日至21日,记者跟随全省青年编辑记者走基层革命老区(枣庄)行活动的脚步,与来自青岛广播电视台、鲁中晨报、齐鲁新视听杂志社、联合日报和山东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们组成采访组,来到位于店子镇尖子山村的山亭区长红枣产业基地,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了体验式采访。
一踏入尖子山村,漫山遍野的长红枣挂满枝头,一派丰收的景象。我们的目光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无不啧啧称赞。据店子镇的工作人员介绍,尖子山村地处沂蒙山区西南麓,村内土地全部为丘陵地。这里种植长红枣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枣子个大、色泽红艳、味道甜香等特点,受到广泛赞誉。当我们问起枣园的来历,村民说:“那要去找老支书张继青。”
穿过曲折的林间小道,翻越了数道沟坎,我们在一处护林房里找到了张继青。老人大约七十岁,身子骨很硬朗,说话很风趣,特别是谈到关于枣树的话题,更显得有些激动。他是尖子山村最早一批种植枣树的村民,由于肯吃苦、会干活,仅用几年时间,就把原来的2亩多枣园开荒到目前的5亩。自从在村支书位置退下来以后,他就与妻子一起住在了枣园里,共同照看枣树,每年种枣的收入达2万多元。“种枣园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有上级支持,二是个人要勤奋。有再好的技术,个人不肯出力也白搭!”张继青说。
张继青的儿子张广永,可谓是“子承父业”,目前担任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如其父的性格,热情、忠厚。问起村民种枣的收入,张广永卖起了关子:“俺东村(指尖子山东村)目前有200余户,人均仅有一亩半地,但是很少有人外出打工,知道是为什么吗?”
见我们一脸茫然,张广永笑着说:“外出打工拼死拼活一年只能挣一万多块钱,在村里种枣却可以收入近两万元。枣树下还能种地瓜、花生,一年下来,收入可是打工的好几倍!”
店子镇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像张继青、张广永父子通过种枣树致富的农民在店子镇比比皆是。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改造贫瘠的土地,用智慧的头脑让一棵棵枣树变成了“摇钱树”。他们的做法,或许值得许多条件相似的村庄借鉴。
新闻推荐
...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