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科普惠农家 润物细无声

日照日报 2010-08-02 02:20 大字

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技能、想致富、盼服务”成为农民群众普遍心声。作为科学技术的传播者和推广者,农村科普在新农村建设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 科普惠农基层巡礼之五(综合篇)

本报通讯员 王统纪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大力开展科普惠农工作,共有20个单位和个人获省级以上科普惠农工作表彰,争引奖补资金240万元。2009年又争取市财政配套50万元在全省率先延伸实施了“科普惠农示范工程”,科普惠农工作已成为全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科普成效的重要载体。

农民增技:跨越“最后一公里”

在五莲县许孟镇瓜菜协会科普惠农服务站里,48岁的西葫芦种植大棚户王义龙正在熟练地操纵着电脑,通过视频认真学习着种植西葫芦的新技术。“惠农服务站是我们协会工作的一个方面,几年来我们结合自身实际,聘请市科普惠农服务团专家定期开展培训,已经把协会建成了‘进门有服务站、出门有专家、实践有基地\’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协会”,协会会长钟伟介绍说。协会每年通过聘请专家讲课、基地示范等方式培训会员8200余人次。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通过科普惠农工作的开展,全市农技协、基地、科普活动站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新增各类农技协41个、科普示范基地36处;新建科普村村通宣传栏3018个、科普活动站和科普惠农服务站1587个。全市组建了由35名学会专家、农校教师组成的“科普惠农服务团”,先后组织实施了“科普车进百村惠民行动”和“科普服务团乡村行”活动,做到了科技“常下乡、常在乡”。每年下乡入村 100余次,播放科技电影100多场,举办各类科技培训和技术讲座200余场,发放科普资料15万份。受表彰对象也真正起到了“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办”的作用,科普培训、示范活动空前活跃。获奖后平均每年开展科技培训活动2836次,比获奖前增加1224次,受训人数达到9.8万人次,平均每年多培训3.1万人次。

农村增效:“1人可养15000只鸡”

“目前整个基地肉鸡存栏量达到15万只,而工作人员只有10名,可以说现在的生产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谈到基地,饲养员白金宇十分自豪。该大型现代化养殖基地是莒县养鸡协会于2008年投资1200万元兴建的,在养鸡生产中推行先进的网上饲养技术,每个饲养室都安装了全自动控温、通风、供水供料等设备,实现了饲料、水的自动定时输送和光照的自动开关,做到了一次性清粪。年可出栏无公害优质肉鸡6-7批次,共计120万只,年实现利润800余万元。基地的建成有力带动了全县养殖业朝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各受表彰对象通过“协会+农户”“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大大增强了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特色产业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为实现由天然采捕向“耕海牧渔”方式转变,岚山黄海养殖公司养殖基地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863计划“筏式养殖工程设施及生态养殖技术”和国家海洋科技支撑计划“浅海典型生境高效增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累计投放人工鱼礁 60余处,底播海参2220万头。目前基地1360户户均年收入2万余元,不少养殖大户收入突破30万元。

农业增色:让绿茶变的更“绿”

“茶叶的颜色是绿色的,但她的生产过程更应该是‘绿色\’的”,“茶人”宋百满如是说。近几年宋百满通过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建立高效生态示范茶园,先后成功推广了20多项新品种新技术,引导茶农走上了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路子。由于品质不断提升,百满茶连续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日照绿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机绿茶认证标志产品等荣誉称号,成长为日照绿茶一个重要品牌。

各受表彰对象积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促使原有的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加快新特良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培育绿色农产品。目前80%的受表彰对象创建自己新的品牌,并取得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东港区古城农业绿色食品协会的“古城农庄”蔬菜和“日炤春”禽蛋、莒县芦笋协会的“文心绿”芦笋、莒县蜂业协会的“嗡嗡乐”蜂产品、五莲蔬菜协会的“宏大”蔬菜、岚山区巨峰绿茶协会的“碧波”“御园春”等绿茶已获绿色食品认证,莒县蜂业协会“嗡嗡乐”牌小瓶装蜂蜜、日照北叶青茶叶科普示范基地“北叶青”茶叶等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我眼中的科普惠农

历时四周的“科普惠农基层行”采访活动于近日圆满结束了采访行程。活动中,采访组一行不辞辛劳,顶烈日,冒酷暑,下基层,进乡村,访农户,深入养殖基地、行走田间地头,脚步先后涉及全市9个乡镇、街道,虽风尘仆仆情绪却始终被满眼的绿色、满眼的生机、满眼的希望振奋着。

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为国之根本。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我国的农业发展结构还不够完善,农业科技到达农民手中还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距离。在这种情形下,“科普惠农”工程应运而生。作为通过奖补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人员的优秀代表来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大型奖补项目,其“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运作管理方式和“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基层农民的普遍好评。

科技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日照市科普惠农工作成绩更让人鼓舞。采访活动结束了,但现在记者心中依然记着采访过程中被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农反问:“年入六万还算多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让我们定格老农表情,因为这是一个被科技“武装”起来的农民自豪、自信的表情。

科普惠农工作震荡着农民的头脑,架起了一座科技和农业的金桥,带给人们国际化视野和干事创业的勇气与信心,为下一步的发展积聚着新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大鹏) 

新闻推荐

五莲“四动”强力托举工业振兴

本报通讯员 孙桂云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入库税金2.8亿元,同比增长63%;67家重点税源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6.5亿元,同比增长20.7%,入库增值税同比增长26.9%。上半年,全县工业用电量3.7亿...

五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五莲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