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河银瓜,弥河银瓜
□陈树庆
村子以一条河为界,河不大,却很古老,村民称她为“弥河”。紧挨着弥河,是松软、湿润的河滩地,河与村,互相点缀着,泾渭分明。河滩地上,直立着、攀援着、匍匐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或张扬或含蓄,或热烈或温柔地点缀着。
在各类繁多的植物中,有着“瓜中佳品”美称的弥河银瓜让原本贫瘠的河滩地有了勃勃盎然的生命,有了精彩纷呈的内容,有了高节迈俗的灵魂。同时,也让世代生活在河滩地上的祖辈后辈们舌尖涎水涟涟,眷恋回味一辈子。
过了芒种,麦子一日一日地黄,那绿色里酝酿着金黄的麦田,犹如阳光照射下微风拂动的河滩地。这个时候,河滩地里的弥河银瓜也就熟了,白的银瓜圆滚滚的闪烁在绿叶间,一种浓郁甜腻的香气混合着叶子淡淡的气息挑逗着人们的嗅觉与馋虫。
银瓜需在春节前下种。先将种籽浸透,放入瓦盆,覆以湿巾放在暖炕上,日间煨以温水,日日夜夜侍弄。瓜籽扭嘴了,乘午间日暖,把籽一粒粒种在铺有肥土的育苗床上,盖上厚厚的草,晒着阳光,喷着细水,那籽儿几天就生出嫩嫩的两瓣,生出小小的子叶。两三个子叶后,要把头掐去,腋芽很快生出三两个杈来,绽着嫩绿,清明前后把苗儿移到河滩地里。起垄,瓜苗栽在垄下土里,施肥、浇水,那水就地取材——汲弥河水在垄下漫灌。几天,瓜苗儿又生出许多蘖杈,昂着头,争着水分和养料,只留四五个枝杈,让它向两边的垄上爬去。黄嫩的卷须昂着头在前,瓜秧跟在后爬上垄来,舒舒展展地卧在那里。这时河滩地覆上了一层碧绿,瓜秧顶上开着金黄色的花,花落瓜纽就像挂在妇人胸前的碧玉,浅绿中泛着绿光。
每到夏季,村子外面成片瓜田绿得鲜艳,绿得耀眼,煞有诗意。远远望去,是一片恬淡自然的绿,绿的让人心旷神怡,白色的弥河银瓜连着瓜藤,躺在瓜田里。瓜地靠近小河的一面搭有窝棚,窝棚里平时居住着个老大爷,也就是看瓜之人,除了吃饭之外,基本都在瓜地里忙活,除除杂草、剪剪瓜秧。瓜地白天不需要看,乡里乡亲的走路上口渴了,打招呼摘个瓜吃,再正常不过了。种瓜毕竟不容易,谁也不会白吃,越发的不好意思去摘瓜。村子里顽劣的孩子们,看着瓜田里,那已熟的,白白嫩嫩,就像那娃娃脸的银瓜,诱得人直想去亲;未熟的,绿油油,毛茸茸,嫩得吹弹得破,可望可爱,而不可触及,那香甜的气息就迷失了自己。晚上时趁着老大爷不在瓜地,就去瓜地摘一个,解馋一番,看手里那银瓜,形状椭圆,脐儿突出,个大而轻,闻一闻,忍不住轻轻一捏,“嘭”的一声便裂成两瓣,带着水气的香四溢开来,嫩白的肉,浅绛的瓤,淡红的籽,诱得你不得不吃,不能不吃。咬一口酥脆,到口即
化,清
凉香甜,爽身润肺,没觉得怎样吃,也没来得及细细品,银瓜就下去了大半。就在澄澈明月的清风之下,几个贼头贼脑的孩子享受着甘甜的弥河银瓜,感受着夏季夜色的清凉。时光荏苒,在月明星稀的初夏夜里,几个儿时伙伴,那种窃喜的行径,是否也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淡漠,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弥河银瓜因皮色银白而得名。瓜呈长圆筒形,瓜长六寸左右,果面有纵沟,中部凸起成棱,脐部稍大。成熟时瓜皮略呈乳黄色,具有个大、瓜脆白嫩、味甜、表皮洁白、香气浓郁的特点。瓜脆是弥河银瓜的独特之处,多数瓜肉硬而味欠佳,食用时必须先去其皮。而弥河银瓜皮薄如纸,瓜肉香甜肉酥,瓜味美,确属瓜中之珍品。成熟到最佳期的弥河银瓜,肉质纯净,通体透亮、晶莹而膨化酥松,口感脆甜,酥到入口以舌压之即化的程度。食者满口生香,特别是老年人脱了牙齿,食此瓜更是得意。其瓜体晶莹透亮,脆得让人心疼,拿在手里稍不小心,“嘭”的一声瓜体就会开裂,汁液流满手,口感甜如蜂蜜,吃一口甜得封喉,香气醉倒人。其原因是弥河银瓜地处河滩沙地,日照足,昼夜温差大,虽然干旱影响生长,但适度的干旱倒增加了瓜的甜度。因食之味美可口,难怪在清代就列为朝廷贡品,跻身于最高殿堂了。
银瓜年年甜,思念岁岁浓。小麦黄了,弥河银瓜也要下剪了。晨曦中,拂着晶莹的露珠,拨开翠绿的瓜秧,横七竖八的银瓜若隐若现的安卧在绿油油的瓜藤中,瓜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剪下那银白细嫩、状似口杯的瓜儿,细细品尝之沁人肺腑,满口香甜,醇和浓郁相宜。那种残留在舌尖的味道让人怀念一年,等待一年。 (配图:张雯 摄)
新闻推荐
...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