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三晋大地上崛起的明珠吕梁概况
吕梁市地处山西中部西侧,处东进西出走廊。全市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辖一区两市10县,总人口370万。
吕梁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星罗棋布的新旧石器文化、古城、古建筑遗址;“厦檐明柱高圪台”的晋西民居;晋陕峡谷的水蚀浮雕、黄土柱林、黄河古渡;美酒飘香的杏花村,以及从远古走来的秧歌、小曲、面塑、剪纸……无不在诉说这块土地的悠久历史。一代女皇武则天,历史名将郭子仪,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革命烈士刘胡兰等等,就是这块土地上哺育出的优秀儿女。
吕梁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的创作地。吕梁人民曾养兵10万,牺牲1万,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吕梁英雄传》。
吕梁是一块富庶的土地。吕梁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市90%以上的面积蕴含矿藏,已探明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矿藏有四十多种,主要有煤、铁、铝矾土等。全市煤炭储量达1538亿吨,占山西储量的15%;铁矿石探明储量为9.88亿吨,占山西储量的36%;铝矾土遍及11个县市区,已探明储量4.62亿吨,占山西储量的85%。吕梁还是全国最大的红枣、核桃生产基地。红枣年产量1.5亿公斤,核桃年产量1500万公斤。文化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有道教发祥地之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有分别列入国家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碛口镇和西湾村,有武则天庙、天宁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中阳剪纸、临县道情、汾酒酿造技艺等11个项目。
吕梁是一块正在崛起的土地。近年来,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大幅增长。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41.6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1.95亿元,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领跑全省,位列全省第一,收入总量仅次于太原市,稳居全省第二。
吕梁更是一块投资的热土。吕梁市境内交
通便利,环境友好。铁路有介西、太中银、
孝柳、太兴、岢瓦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中南出
海大通道等多条铁路。公路方面,307国
道与209国道纵横贯穿整个吕梁市,是
吕梁与外部联系的重要通道,它们和
境内的九条省道、青银高速、太佳
高速等组成了遍布全市的快速公
路交通网络。航空方面,正在
建设的吕梁机场已成功校
飞,年内也将投运。优越
的投资环境使得外来投资
已成为吕梁经济发展不
可缺少的重要力
量,吕梁将成为
三晋大地上一
颗耀眼的
明珠。
山西省省长李小鹏视察晋豫鲁铁路吕梁段五标屈产河特大桥。
晋豫鲁铁路通道吕梁段建设进度
晋豫鲁铁路通道是我国“十一五”铁路建设重点工程,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煤炭资源运输通道,是世界上首条按万吨重载铁路标准建设的铁路。
晋豫鲁铁路通道吕梁段工程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三年多来,吕梁市、县、乡(镇)各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服务零距离、群众零上访、问题零报告和工作创一流”的目标,加强领导、健全体系、科学运行、创优环境、严格管理,圆满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各年度目标任务,取得了较好成绩。
铁路从吕梁市兴县的魏家滩镇开始,经兴县、临县、中阳县、柳林县、石楼县出吕梁境,进入临汾市,经长治市出山西省进入河南境内,最后从山东日照市出海,横贯山西、河南、山东三省十二市,全长1257公里。其中山西境内579.078公里,项目总投资998亿元。吕梁市境内228.189公里,沿途设11个车站,规划修建13个集运站,吕梁段静态投资168亿元。
截至今年八月底,吕梁段路基工程完成总量的85.9%;隧道工程完成总量的95.8%;桥梁工程完成总量的94.7%;涵洞工程完成总量的98.5%。从兴县魏家滩镇开始铺轨已达48公里。从2010年正式开工以来至2013年8月底,吕梁段已累计完成投资172.9716亿元,占吕梁段设计静态投资168亿元的103%。
建设晋豫鲁铁路通道是破解吕梁市发展瓶颈、实现交通运输方式根本变革的战略举措;是扭转区位劣势、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关键。市域区位优势将会很快凸显出来,吕梁产业发展、整体竞争力将会明显提升,将大大推动吕梁脱贫致富的步伐。
创建“六区” 崛起中部
——— 访吕梁市市长丁雪峰
在发展中,吕梁有“富庶”之誉,能否百尺竿头,成果能否更多惠及百姓?在转型上,吕梁担“先行”之责,能否有“率先”之举,见“破冰”之效?日前,吕梁市市长丁雪峰接受记者采访,梳理发展亮点、畅谈发展之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吕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与2001年相比,2012年全市经济总量增长9.7倍,由全省倒数第二位跃升到第三位;财政总收入增长28.2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7倍,分别由全省倒数第二位双双跃升到第二位。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吕梁机场成功校飞、年内通航,太中银铁路横贯全境,晋豫鲁铁路、太兴铁路、吕临支线即将建成,阳双铁路已纳入全省建设计划,青银高速、太佳高速、汾平高速建成通车,环城高速、西纵高速年内通车,大武至开栅、离石至交口、祁县至离石、汾阳至石楼四条高速即将开工建设,立体交通基本形成。与此同时,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城乡面貌深刻改观,群众生活日渐殷实,吕梁各项事业整体迈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大台阶。但同时,产业结构层次低、城镇化发展步伐慢、民生事业欠账多、农民稳定增收难、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弱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推动吕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既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又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已经到了浴火重生、破茧成蝶的关键时刻。
在谈到吕梁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时,丁雪峰市长思路清晰、信心十足,他表示,吕梁将着力破解各种发展难题,以“六区”创建为重点,努力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打造吕梁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
一要创建加速崛起先导区。纵向比,吕梁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显著提高,正在成为山西的经济强市和财政大市;横向比,吕梁综合发展水平仍与先进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道远。所以,必须反骄破满,按照“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总体要求,紧紧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蓬勃的发展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坚持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上新项目不动摇,依靠项目调结构、壮实力、惠民生、促和谐,真正打牢转型跨越的基础、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普惠民生的基础,使吕梁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加坚实,真正跻身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强市行列。
二要创建转型发展先行区。以国家资源型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领,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以培育煤焦化、煤焦铁钢、煤电铝镁、煤电建材为主攻方向,加快煤转“化”、煤转电、煤转气、铁转铸、粮转酒步伐,走出一条“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市煤炭产能达到1.1亿吨,焦炭产能达到4500万吨,钢铁产能达到1000万吨,氧化铝产能达到1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白酒产能新增10万吨,着力促进煤、焦、铁钢、铝镁、电力等传统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方向发展。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破封闭意识,放眼国际市场,把加快服务业发展始终作为工业新型化、市域城镇化的重要保障,按照“借梯上楼”、“租船出海”的思路,引进一批商贸会展、物流配送、仓储超市、餐饮娱乐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繁荣城乡市场,活跃市域经济。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国家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庞泉沟、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圣地延安东部屏障晋绥边区纪念馆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自然生态游、黄河风情游、人文建筑游、红色纪念游、民俗文化游等一批精品线路,打响打亮“吕梁旅游”品牌。
三要创建科技振兴引领区。以国防科技大学为支撑,以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为“转型基地”和“科技产业试验田”,以吕梁科技城、离石无人机系统、柳林李家湾光电子园、岚县生物材料基地等“一城三基地”为平台,再引进1—2名中科院院士、10名以上博士等高端人才,集中人力、物力实施科技攻关,高起点起步,高门槛准入,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生产,加快建成一批挺立国际高科技潮头的无人机系统、微小卫星、能源互联网系统、高性能云计算、芯片推广运用等高科技项目,力争在3—5年内让吕梁的高科技产业在中部六省乃至在全国占据一席之地。
四要创建现代农业特色区。选准传统优势农业产业,持续培育壮大增长力强、带动力大、市场覆盖面广、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全市重点实施“8+2”农业产业增收工程,“8”就是发展核桃、红枣、杂粮、畜牧、蔬菜、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等八大产业,“2”就是要突出抓好市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两个关键环节,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东部平川粮果菜、中部丘陵小杂粮、南北油料加畜牧”三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五要创建扶贫攻坚示范区。吕梁是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是山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始终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作紧紧抓在手上,重点实施好“百企千村”农业产业扶贫工程,以企业为主体,以土地流转为前提,以规模化经营为模式,以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抓好“8+2”农业产业增收、农村旅游文化振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四荒”开发治理等“四大工程”,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见成效”的总体部署,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公司化、农民工人化进程。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
六要创建生态建设样板区。吕梁是重度资源型地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和建设,是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我们将继续落实“三抓”措施:一抓生态林建设。重点抓好“一市四区”绿色屏障、平川四县防护屏障、南北五县生态屏障等“三大屏障”建设工程,增加林木覆盖,恢复和再造林业的生态功能。“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完成造林80万亩,到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二抓水土保持。继续实施一批水土保持工程,深入开展水土流失区、矿业采空区、地表沉陷区、地质隐患区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涵养和提高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三抓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关法规,加快生产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步伐,大力推广和加快普及节能、节水、节材生产工艺和生活方式,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把住入口,管住源头,完善制度措施,强化环节监管,依法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让吕梁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把吕梁真正建成宜居宜业城市。
最后,丁雪峰市长对正在建设的晋豫鲁铁路大通道充满期待。他说,吕梁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蕴含着开放合作的重大商机。晋豫鲁铁路大通道不仅是3省12市物资交流的通道,更将是兄弟市之间友谊的纽带、合作的桥梁。我们热切希望借助这条大动脉,加强与沿途各市的联系沟通,互通有无,携手并进,共同开创我们美好的未来。
“8+2”打造吕梁农业升级版
本报讯 2013年,对于吕梁农业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8+2”农业产业化振兴三年计划,大力发展核桃、红枣、杂粮、畜牧、蔬菜、马铃薯、林下中药材、食用菌八大产业,突出抓好市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两个关键环节,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探索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模式和路径,“升级版”的吕梁农业产业犹如一幅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决策和头号工程,全市各级对“8+2”农业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按照一项产业、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逐项抓好落实,使农业产业化成为全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收入倍增的经济和制度保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探索实践,吕梁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初步成效。八大产业中,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种植面积的200万亩红枣产业得到巩固提升。283万亩核桃产业得以发展壮大,主产区农民增收1500元以上,在全市形成了覆盖102个乡镇的两个百万亩核桃林带。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在岚县打造了1万亩脱毒种薯培育和1万亩绿色商品薯生产基地。设施蔬菜产业效益初显,目前去年发展的2万亩温室大棚已全部入种,承担新建任务的平川四县市制定了实施方案,新开工1.5万亩。小杂粮产业高位起步,今年莱芜市以绿色有机谷子为目标,规划实施了2万亩、10个绿色谷子种植示范区,新组建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签订谷子产销合同3118份,有力提高了谷子产业化经营水平。食用菌产业试种成功、步入正轨,今年在七个县市区分两批规划了5000孔窑洞、15万平方米的窑洞食用菌项目,经过半年的检验,食用菌产业试种成功,收益可观,已经步入正轨。林下经济中药材产业进展顺利,离石区、中阳县在核桃树幼林下空地发展中药材共1万亩,品种以黄芩、柴胡、板蓝根为主,目前已组建合作社19个,与长治市振东制药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三年后,每亩纯收入5200元,年均1400元。畜牧产业稳步实施,重点规划实施了交口县虎明养殖园区林下生态种草养猪示范项目,孝义大象亿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总投资5亿元,日宰肉鸡1.2万只,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立足实际,该市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与建设银行协商,推出了“8+2”龙头企业助保贷业务,全市贷款需求总数为8.866亿元,涉及10个县的120余户中小企业。一大批实体和虚拟市场的建设,可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物流等全方位服务,大大提升了莱芜市农业产业的社会化水平。“8+2”农业产业化振兴三年计划的全面实施,使农业示范园区各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化、规模化、一体化、品牌化、市场化,形成了农业产业化雏形,也为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开发提前搭好了“桥”,造好了“船”。
红枣晾晒
核桃加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朱虹“父亲离开莱芜后,一直想回来看看,可直到去世都没能实现这个心愿。今天,我替他老人家回来了。”4月15日,双脚踏在莱芜的土地上,74岁的吴继云老人激动不已。吴继云是国家卫星专业委...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