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让荒山变成“花果山”

莱芜日报 2012-01-12 21:59 大字

本报记者 徐雯雯

“大冬天也能看到满眼绿,这让人看着真舒服。”1月9日,年近半百的唐元胜抬头望着千亩有余的黄石崖山,向记者感叹说。令记者没想到的是5年前,正是因为唐元胜天天抬头望着荒芜的山,才有了改造这座山的想法。

老唐是莱城区苗山镇北苗山村人,由于住在公路边上,抬头就能望见牛旺泉村的北山,也就是黄石崖山。“抬头就是满眼秃,这对俺们这些常年住在山下的人来说可真不是个滋味。”老唐说。于是干过沙场、搞过建筑的老唐在2007年突然停下了手中所有的活,一过完春节,就找到当时牛旺泉村的书记,通过土地流转包下了1000多亩荒山,承包期为50年。“家人没一个愿意的,我这个人就这样,想好了的事别人说啥也没用。”老唐说完也为当初这一股子倔劲笑了。

然而改造荒山哪能是光用嘴说说那么容易。海拔近400多米的山,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花了25万元从日照弄来的树苗要怎样运上去?山上的荒地要怎样开垦出来?挖掘机能上去吗?没有水怎么浇树?一系列的问题都在等着唐元胜去解决。

没有上山的路,老唐就找来人从山脚下开始一担一担往上接力式传递树苗。“好几个人都干着干着就跑了。咱也能理解,这活跟挑山工似的,苦着呢。”为了能开一条上山的路,老唐接二连三地找来大型挖掘机。“去年修得最多,修了7里长、4米宽的路。”听着老唐的介绍,记者从车上看了看脚下修葺一新的山路,虽算不上平整,但过车却也是稳稳当当。老唐告诉记者,去年大年初六,他从外地调来了大型挖掘机。人家司机看路太陡,不敢开,他求人家好几次。那天风大雪急,把他刮倒了好几次,挖掘机扬起的土弄了他一身不说,还“冻”了一身。

开车经过30分钟的路程,到半山腰下了车。这里有个小护林房,在护林房北边,一个用白塑料布盖着的东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去年我根据省林科院的专家指导,在山上修建的6个4.5米深、直径5米的储水窖。主要是利用贮存下的雨水用倒虹吸的办法灌溉。这些都是去年7月份修建的。”为了赶在雨季之前建成水窖,老唐是没白没黑地干。天热池深,光中暑就好几次。挖掘机缺司机,他就亲自上。“要不是当时干活的眼疾手快,那次我连人带车都得翻下山。”说着这让人吓出一身冷汗的事,老唐还是一脸轻松。

“这几年俺就没见他往家里交一分钱,以前挣得也都赔进去100多万了。俺就不明白了,他干这不挣钱的买卖到底为啥?”他的老伴接话说。家人不理解,短时无回报。很难想像老唐是怎样熬过来的。

“想过放弃吗?”

“还真是一次都没有,俺就觉得把这荒山绿化了是俺山里人的一种责任,绿了荒山,净化了空气,这些都不是拿多少钱能买回来的。”

老唐的心血没有白费,如今承包的山已栽有30万株松柏,成活率在98%以上,早先栽下的核桃树今年已结果。去年老唐又新开土地100多亩,栽种核桃树千余棵,嫁接大枣树300多株。“明年俺还要再种些樱桃树、桃树、杏树……俺还想在这山上散养些鸡,也弄个农家乐啥的,咱这可都是天然无公害的啊……”老唐说着爽朗地笑了。 

新闻推荐

报业创新的三个“关键因素”——— 访日照日报社副总编辑明常荣

“我认为,地方报业要发展创新、做大做强,有三个因素至关重要。”日照日报社副总编辑明常荣说。明常荣解读...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