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嬴牟故地沐新风

莱芜日报 2010-09-06 00:19 大字

(上接第一版)归还了多少乘客遗落的财物,而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8路公交车驾驶员赵帅培更让人称赞:为让乘客在冬天扶扶手时不冷,他自费购买了毛绒布缠住车厢扶手;为让乘客乘坐时感到温暖,他把棉垫放在冰冷的座位上;为让乘客能够在口渴的时候喝到水,他设立了便民饮水处,并购买了一次性纸杯。他还在车上常备常用药品,如晕车药等。而赵帅培认为只要乘客满意,“他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12路公交车司机李鹏在车上捡到一个内装4000多元现金、两万多元存折和多张消费卡的钱包,及时交还了失主。一位残疾人乘客坐过了站,驾驶员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到终点站后将其带回车站,一直等到家人来接。

平凡人最可亲,平凡人最可敬。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用自己日常很小很细的行为,向人们生动地展现了平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深深地感染着每个凤城人。

一个人做好事是一点光,一群人做好事则是一束光。志愿服务行动如涓涓溪流,汇入文明之海,跳跃着凤城的活力与文明

对莱城区寨里镇王大下村杨奎海老人来说,2月9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这天中午,两名检察官来到他家里,给他带来了600元钱。这是莱芜市机关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2月,全市机关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启动以来,市、区、镇三级共有300多个部门单位的近7000名机关干部和教育系统的8000多名教职工参与结对帮扶活动,共结对帮扶贫困户5000多户,与近3000名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扶物品、现金共计260多万元,形成了“百家机关齐动员,万名干部共参与”的生动局面,在全社会营造了送温暖献爱心、关心弱势群体、帮扶困难群众的浓厚氛围,打造了“爱心城市、大爱莱芜”的亮丽品牌。

7月27日,莱芜义工走进武警部队,用自编自演的节目与部队开展拥军联欢会,共谱警民鱼水情。7月10日,40多位莱芜义工在鲁矿东区启动为山区孩子捐书活动,当天上午募捐到爱心书籍200多本。义工服务团去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时,74岁的老义工、离休干部郝维先送去一台29寸大彩电,莱芜纳美创意家居义工王涛买去智力开发玩具……

雷锋车队的岳爱国师傅快言快语:“我每年都参加送考等公益活动,心里感觉很充实。别人有事时我们拉一把,自己有难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同岳爱国一样,更多的雷锋车队队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直在诠释着雷锋车队的承诺:老红军、残疾军人、市级劳模免费乘坐,三八节和建军节期间的节日对象可免费乘坐,高考期间考生免费乘坐……

自2007年起,全市广大团员青年自发成立青年志愿者“爱心传递”服务队,开展各种上门上路义务服务活动。莱城区妇联开展的“爱心妈妈在行动”为数百孤贫儿童撑起了一方亲情艳阳天。

莱芜供电公司把“爱心传递”和本单位的“爱心彩虹”服务品牌结合起来。近10年来,他们共评出好人好事448件,其中44件入选市级好人好事;连续6年开展“爱心彩虹”真情助学活动。

短短几年内,文明花开,香飘凤城。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事业单位到窗口服务行业,从干部到群众,人人都成为爱的传递者。争献爱心、服务他人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一曲爱的恢宏乐章在广袤的嬴牟大地奏响。

公民道德已渗入凤城每个人的心田,无形的市民素质支撑着这座“航空运动之城”的文明形象,营造了凤城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

夜幕渐合。每当穿行在凤城大大小小的广场中,总能看到这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花甲老人、充满朝气的青年,到稚气未脱的孩子,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人在那里跳舞、扭秧歌、打太极拳,其乐融融。“每次看到那么多人在政府广场上扭大秧歌,我就觉得特别振奋,自己的心情也变得特别好,恨不能也上去扭两步。”芳馨园小区的李女士一脸幸福地说。

早在前几年,莱芜市委、市政府就有组织地开展了“消夏晚会”广场文化系列活动。这里既有交响乐、小品、秧歌、卡拉OK等文艺演出,也有健身操、交谊舞表演,而图书、科普、园艺等知识技艺的普及交流活动也频频亮相。凤城的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最活跃和市民最喜欢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不仅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更彰显出城市的文化个性。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柳中权认为,城市文明程度的评判者是老百姓。莱芜之所以有这样好的城市环境,就在于老百姓的参与热情高,老百姓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就是城市的主人。

莱芜日报社、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发起的航空宝贝评选活动一出炉,报名参赛的选手接踵而至。莱芜女孩贺丽倩说:“如果能为航空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非常开心的事。希望咱莱芜的女孩都行动起来,为城市注入活力,以自身文明礼仪为我们莱芜增添更多魅力。”如今,在这座文明的城市里,活跃着数万名具有“主人翁”意识的中青年和成百上千个校园学雷锋小组、社区服务中心,无形的市民素质支撑着这座“航空运动之城”的文明形象。

在莱芜投资茶庄的黄庆生说,感觉莱芜市民的文明素质一直在不断提升:走斑马线的行人越来越多了;骑车过马路时下车推行的人越来越多了;礼让行人的驾驶员也越来越多了……讲文明、讲公德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莱芜市民的习惯。

一种新风尚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莱芜正是从市民普遍反映强烈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小时候、小事情”抓起,通过数年评选“月评精神文明十件好事”、“十大感动人物”、“十大孝星”、道德模范等,使公民道德渗入每个人心田。企业倡导商户文明诚信经营,城市引导居民做文明城市中的文明市民,农村鼓励农民读书学习做新时代的文明农民。一个个行业,一个个领域,相继开展独具特色的文明道德活动。

45岁的郑翠英在高速路上清扫,意外捡到30万元现金支票后,第一个念头就是交公:“盼着失主能早点将支票拿回去。”莱城区口镇陈林村的李兆香五妯娌,17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婆婆,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正是持之以恒的制度和身边道德标兵“润物无声”的教导,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逐渐演变成凤城人的核心价值——— 人人具有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道德情操,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亲和力。与此同时,个人对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的增强,又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善意。如此良性循环,最终营造了凤城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 

新闻推荐

他让荒山变成“花果山”

本报记者 徐雯雯“大冬天也能看到满眼绿,这让人看着真舒服。”1月9日,年近半百的唐元胜抬头望着千亩有余的黄石崖山,向记者感叹说。令记者没想到的是5年前,正是因为唐元胜天天抬头望着荒芜的山,才...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嬴牟故地沐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