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青:信念的坚守
本报记者 李林夕
□王宜青简历
1965年出生于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先后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脏外科工作,2001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习,2005年作为引进人才进入新华医院,2007年进入上海华山医院主持心血管外科工作,成立了心血管外科。在冠心病外科中擅长冠脉搭桥、不停跳冠脉搭桥、小切口微创冠脉搭桥术以及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其他合并症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为国内最早开展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的专家之一、有4000余例非体外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的经验,手术成功率达 99%以上。同时在瓣膜替换术、复杂的瓣膜成形术、胸部大动脉瘤手术、心脏及心肺移植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一项。擅长冠脉搭桥术、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以及冠心病合并症的外科治疗;瓣膜替换术、瓣膜成形术;马凡氏综合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大血管疾病手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心脏及心肺移植术等。
王宜青爱笑。
他的许多病人说他“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态度和蔼”。
王宜青很帅。
眼睛明亮、鼻梁高挺,蓝色细条纹衬衣整洁挺括,极具明星气质。
王宜青苛求完美。“要做就做最好”,是王宜青多年来始终不变的追求。正是这份执著与坚守,让王宜青从日照的一个小山村走向大上海,成长为全国知名心血管外科专家。
王宜青每年要做400例左右的心血管手术。十几年来,他靠精湛的医术、灵巧的双手,让数以千计的危重病人远离死神,重获新生。“时间就是生命,与时间赛跑。”这句话用在医生王宜青身上,尤其妥帖。
走向大上海
“上学的时候,我是个贪玩的学生”,王宜青说,自己虽然偷懒,但追求高效,该玩的时候痛快地玩,该学的时候刻苦地学。
那年中考,“贪玩”的王宜青既考上了中专,又考上了日照一中,让“书不离手”的同学们大跌眼镜。
那年月,农村孩子一般都会选择上中专,因为能够“转户口,吃国库粮,分配工作”。权衡再三,父亲决定让王宜青读中专。
十几岁的王宜青坚决要求读高中,他对父亲说,“相信我,我一定会考上大学的。”
三年高中生活,王宜青依然爱“偷懒”,一路“玩”过来。
1984年春天,高考志愿填报前夕,王宜青与父亲再次出现分歧:父亲要他报考山东省内的大学;而王宜青,要去大上海。
面对自信的儿子,父亲最终让了步。王宜青,以高分被上海医科大学录取。这是文化大革命后日照市第一个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的学生。
姐夫送到徐州,王宜青独自背着行囊,打着“站票”来到上海。
医科大学生活的头两年,王宜青读得很辛苦。
同学多是来自大都市的孩子,洋气,也傲气。上海的傍晚,学校操场上,乡村孩子王宜青总是一个人在跑步。
“那时候天天给家里写信,什么事都和母亲说,第一天到校后铺盖还没到,就睡在平台上,连这个都和母亲说了,现在想想,母亲看了得多担心,真傻。”王宜青笑。
“到了大学三年级,我对心脏外科专业越来越有兴趣,因为它有挑战性,它代表着高、精、尖。”
6年医科大学生活结束后,成绩优异的王宜青留在了上海,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外科。他,又一次违背了老父亲让他回日照工作的愿望。
没有走父亲指定的人生道路,王宜青有些愧疚,但不后悔,因为,“上海有一流的心血管外科学研究平台”。
一次次和父亲“斗争”的王宜青,其实是个孝顺的儿子。“王宜青特别孝顺。每次都千方百计抽出时间回来陪陪老人。”王宜青的姐夫对自己这个唯一的小舅子很欣赏。
中国人的手更灵巧
“感谢王宜青大夫,用精湛纯熟的技术,成功为我的公公做完了3根血管的心脏搭桥手术”,2010年1月4日14时25分,成都一女士在网上发出一家人满心的感激。
原来,该女士的公公已经被病痛折磨15年,在成都三医院被诊断为冠脉综合症,心脏照影检查出动脉两支堵塞,一支狭窄90%,心脏和肺部都有损坏。由于病情严重,入院后医院方邀请王宜青来成都,为病人做手术。手术非常成功。“现在我公公已出院。在此,我们全家真心感谢王宜青大夫,也想告诉其他病人和家属:心脏搭桥手术并不可怕,只要选好大夫,尽早治疗,就能恢复健康。”这位女士如是说。“我每年要做400例左右的手术,”王宜青说,从30余岁开始独立手术,迄今,已经为6000余例病人开展心血管手术。
回想刚毕业进入医院的时候,王宜青特别感激老一代医学专家,“他们对我特别好,身教言传,谆谆教诲让我受益终生,没有他们的指导和信任,我不会从医5年多就能独立手术。一般情况下,要10年时间以上才能独立开展手术。”
勤奋+悟性,让王宜青很快“出徒”。王宜青善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心脏外科手术原有的一些不足之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即探索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成为国内最早开展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的专家之一,截至目前,已开展近4000例非体外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手术成功率达99%以上。“看到病人顺利康复出院,特别有成就感。”王宜青告诉我们,冠脉搭桥手术成功率达99%以上,比国外的手术成功率还要高很多,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手,更灵巧。
2001年,王宜青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习,其出色的表现赢得国外专家的一致赞扬。
留在美国还是回来?面对众多亲朋好友关切的询问,王宜青没有犹豫:回国。
因为,根在这里。
2005年,王宜青作为引进人才进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07年,他再次被引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持心血管外科工作,成立了心血管外科。
王宜青介绍,华山医院是卫生部直属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的一所综合性教学医院。建院于1907年,前身是中国红十字会总院,是上海地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医院。目前已成为一所国家高层次的医疗机构,并为全国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医学中心,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十几年来,一直在临床一线忙碌的王宜青,不总是埋头手术,还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他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等。“对于医生来说,一个人优秀不算优秀,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成就卓越。”王宜青说,让自己深为自豪的,不是自己拿了多少奖,而是他亲自带出了医术精湛、操作规范的心血管外科技术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心血管外科技术人员。
在上海求医网上,记者看到,许多的患者对王宜青和他的同事给予好评。
一位患者说:我因冠状动脉三支狭窄(100%、90%、80%)而到王宜青教授门诊就诊,王教授很快就把我收入了住院,并用纯熟的技术为我做了手术。出院一周后,我独自从浦东到华山医院去拆线,并稍带办了很多事,感觉良好。我现在出院已经两周了,恢复得很好,我想用不了多久就可以上班了。感谢王教授、庞教授、黄医生等,是他们的精心工作,让我重新拥有健康的身体。
更多的患者,用“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杏林春暖”来评价王宜青和这个团队。
尊重每一个生命
王宜青很忙。
他几乎每天都要主持几台手术,周末还有大量的院外会诊,每年还要参加一些国内、国际会议,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交流,了解心血管外科的最新动态,使得自己团队的技术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他平均每周只能在家吃一次饭,每月陪孩子玩一次。
很忙的王宜青却始终坚持术前术后看望患者,与患者交流,在倾听病情的同时,给予他们信心和希望,患者好评如潮:“王主任对待病人态度认真、工作负责、医术高超,是令人尊敬的好大夫”;“我儿经王主任手术后,现已上学。王主任医术高明、态度和蔼、工作认真负责,在此感谢王主任、庞教授、储医生等心胸外科的医生护士,是他们的精心工作,换回我儿的健康”;“不管是医术还是医德都非常棒,是一个难得的好医生”;“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态度和蔼,是个出色的好医生”;“王医生治病,不仅为病人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给予患者生的希望,棒极了”;
“耐心细致定医案,医嘱字字皆珠玑,妙手回春技高超,健康神驻精神还”。
……
“我将尽我的最大努力和能力所得,为病家谋求最大的幸福”,多年来,王宜青就是这样用实际行动践诺着医界最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曾经有一名危重病人,被多家医院拒绝收治,当送到华山医院的时候,已处于休克状态。王宜青没有犹豫,立即进行抢救,就在送手术室的过程中,病人心跳停止。王宜青跪在转运床上,一边心外按压,一边送手术室。在手术消毒、麻醉的过程中,王宜青一直在按压。
开胸,紧急建立体外循环,连续按压……2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抢救,病人死里逃生!
“那是最惊险的一次。”王宜青说那种情况下,自己其实也可以放弃,可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应该尽100%的努力,“一条人命啊”!
苛求完美、精益求精,作为医生,王宜青严谨而缜密;而脱下白大褂的王宜青,时尚且活泼。
假日,他会带外甥陈晓斐去体味大上海的多姿多彩;最爱去激情四溢的爵士酒吧,一杯啤酒,一个乐队,一首曲子,一段音乐,百听不厌……
那个独自背着行囊、从南湖镇三合疃村走向大上海的山村孩子,如今已经全然“洋化”,只是偶尔蹦出的一句日照“土话”,正宗地道,可爱之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翻开王宜青工作笔记的第一页,这样一段文字映入眼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种坚韧,让他屡克技术难关;正是这份坚守,让他不负生命嘱托!
王宜青近照
王宜青在实施手术
新闻推荐
(2010年25号)中共日照市委党校拟于山海路南、博文路东侧建设的新校区用地规划方案已经我委审查,现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我委在山海路路南侧、市职业技术学院生活区东门对面...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