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奔腾古凉州
(上接A1版)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大队到雷台观下面的台基去挖防空洞,结果无意中挖到一座东汉时期的大型砖室墓。铜奔马就静静地躺在里面,昂首扬尾,三足腾空,足下附有一只飞鸟,造型十分奇特。当时在省博物馆主持工作的王毅给铜奔马取了好听的名字“马踏飞燕”,之后就广泛地流传开来了。
马踏飞燕的横空出世,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1971年9月,郭沫若到西北来参观,看到马踏飞燕后赞不绝口。郭老回到北京以后,到处给大家游说:如果马踏飞燕能够入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物展览”,会压倒现在看到的一切文物。
当年12月,根据当时国家文物局的意见,甘肃省博物馆就把马踏飞燕送到北京展览,后又送到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极大轰动。马踏飞燕,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天才的中国”之美称。
1983年10月,在众多珍贵文物中,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
中国旅游标志为何是“马踏飞燕”
中国旅游标志既非龙、凤,也不是长城或兵马俑,而是“马踏飞燕”。为什么呢?当日上午,采访团慕名来到位于城区北边的马踏飞燕出土地——— 雷台汉墓。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原因有几点。
首先,武威古称凉州,是丝绸古道上的名城。唐代诗人岑参曾赞颂道:“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1986年,武威与其他61座城市一起,被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其次,马踏飞燕雕铸的是西域有名的天马,其雕塑、铸造水平极高,造型雄浑大气,充分体现了汉代早期雕塑沉雄博大的艺术风格,堪称世界青铜艺术史中的顶级作品。细观其形,天马头微微偏向一侧,鬃毛、马尾向后方飘飞,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飞燕。有专家推测,马踏飞燕中的天马,可能是西汉时期,汉武帝重金搜求的大宛汗血马(后改称天马)。大宛马归汉时,汉武帝令沿途设候马亭专门迎接,并写下《天马之歌》,后来才有“天马行空”之语。
再次,马踏飞燕展示出的“日行千里、天马行空”的意境与精神,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丹麦赛马协会主席曾大量购买《铜奔马简介》,作为丹麦每年赛马冠亚军的最高荣誉奖品,英国报刊和观众称“奔马是一颗吸引人的名星”,“是艺术作品中的最高峰”。自1973年起,我国组织的十多次出国文物展览,均以马踏飞燕造型作为宣传海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做大“天马”节会品牌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2002年以来,武威借助“马踏飞燕”这张牌,成功举办了七届“天马”文化旅游节,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产业一年一个台阶,现已成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可别小看这个旅游节,它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陪同采访的武威日报社总编辑赵国珍介绍说,举办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不仅活跃了当地旅游市场,而且拉动了整座城市的基础建设、相关配套,将当地的文化、产业特色推向广阔的市场。全市旅游定点单位已由最初的几家达到现在的30余家,其中涉外三星级宾馆3家,国际、国内旅行社8家,主要景区都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接待游客数量连年攀升。
每年节会期间,最能代表武威地方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的“西凉乐”、“葡萄酒”,也纷纷唱起主角。去年旅游节上演出的大型诗乐歌舞剧《梦幻西凉》,以及随后举办的国际葡萄酒研讨会、学术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对加强武威对外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整体形象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天马”文化旅游节不仅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扩大地方影响的重要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已成为武威扩大招商引资、推动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赵国珍告诉记者,在去年6月举办的第七届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上,武威市成功签约电力、光伏、化学等48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达100.89亿元。
通过几年的精心打造,目前武威已形成以历史文化游为龙头,以南部天祝三峡风光和民族风情游,以中部“五凉文化”、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游,以北部大漠风光游为主线,以“祁连山冰雪游与腾格里沙漠游”为两翼的旅游格局,“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的品牌日渐明晰。
文化,是旅游的魂。日照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而如甘肃武威所作主题文化旅游,在日照尚存很大发展空间,无论是“请进来”举办节会,还是“走出去”推介日照,都可以借鉴武威思路,将日照的“昨天文化”、“今天文化”、“明天文化”融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周伟 通讯员 代英华五月的港城,绿色掩映,鲜花盛开,一派和谐温馨景象。海曲路(临沂路至望海楼路段)的沿街业主们惊喜地发现,之前...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