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绿文章” 实现“绿富美” 日照市大力推进特色经济林和种苗花卉产业发展

日照日报 2020-03-23 05:29 大字

本报记者 郑笃凯

“我们出种子、出技术、包销售,订单式生产让参与种植的老百姓没有了后顾之忧,平均每亩地一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3月18日,在东港区西湖镇董家岭村杜鹃花产业园,日照市九仙山映山红苗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于合英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从最初的几千株、几万株到如今的几十万株、几百万株……“落户”西湖镇几年来,于合英带领她的家人彻底扎根在了这片山岭环抱的土地上,依托“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带动周边村子的农户种下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打造了一座集选种、育苗、栽培、销售为一体的杜鹃花产业园。

“鲜红如滴映霞明,火热媚丽数杜鹃”。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映山红就代表了杜鹃花,但杜鹃花其实还可以细分为春鹃、夏鹃、东鹃、西鹃、高山杜鹃等多个品种、多种花色。每年4月中旬,产业园内以映山红为主的杜鹃花集体绽放,形成了连片的彩色花海,其“不见枝叶只见花”的独特景观颇受人们青睐。每年春节过后,产业园就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采购订单。

为了形成良性的生产循环,除了采取订单生产的模式,全力支持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壮大,鼓励村民参与苗木种植外,于合英还主动吸纳了周边村的100多名贫困村民在产业园区工作,每人每天有100多元的稳定收入,在解决用工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扶贫。

“最初,我在苗木行业里选择了专营杜鹃花,离不开乡镇党委、政府和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这几年规模能够一步步扩大,更要感谢林业专家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于合英说,她如今有了一点能力,也愿意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乡亲们一起奔上致富路,她认为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对党和人民最好的回报。

杜鹃花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日照市大力发展种苗花卉产业做活“绿文章”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日照市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绿富美”模式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日照市还将特色经济林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推进农村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主导产业、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了特色经济林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经济林总面积47000公顷,除板栗、核桃、榛子、柿子、山楂、银杏、蓝莓等10余个常见品种外,还不断引进、培育新兴产品,经济林总产量达29.6万吨。

“这个‘不老莓’究竟有没有那么神奇?这个项目在咱日照到底能不能落地?”这些问题在一年多前,曾久久横亘在日照翰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春的心头,但当他尝试着找到了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所有的难题都一一迎刃而解。

作为业务主管和技术指导部门,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先后帮助李海春联系了省厅林科院等有关单位,确认了所谓“不老莓”的真实身份,接着又“组团”赴辽宁考察相关产业并敲定了引入方案,促成了项目的落地。随后,莒县寨里河镇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周内完成土地流转近50公顷,一举拿下了该项目。时至今日,不到一年时间,在市、县林业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莒县瀚博农林高新产业园内,“不老莓”早已顺利“安家落户”,目前种植规模近180公顷。

“不老莓”其实是一种果实外形接近蓝莓的浆果,它的学名是黑果花楸,又名“野樱莓”“不老莓”等,原产地在北美洲,属于蔷薇科花楸属多年生珍贵树种,树龄通常可达50年以上。该树种不仅具有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因其果实富含维生素、花青素、多酚等营养物质,它还兼具极高的经济价值,经深加工后可制成果汁、果脯等产品,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济林产业的发展规避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用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将农村发展生态经济的成本降到最低,巧妙地利用当地生态环境的杠杆,变贫瘠为美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撬动生态美和百姓富的共赢。

得益于特色经济林和种苗花卉产业的长足发展,在日照市广大农村地区,“绿水青山”正加紧转变为“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有一种生活,叫莒县羊肉汤

孙小荣编者按:孙小荣工作室原创人文旅行图书《有一种生活叫日照———旅游生活36计》,已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通...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