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家族

日照日报 2019-11-16 23:47 大字

丁建元

我们族人共同编修的家谱(八修),历经25年终于付梓,十二支族裔尽收其中。藏青色的精装本,煌煌二十六卷,上接民国,远及海外,这是日照丁氏家族的文化盛事。

在犹太人的典籍中,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的追问。法国画家高更,曾经以此题为画。孔子也有“慎怀追远”之语。对生命来路和走向的凝望,东西方有着相同的文化心理。当人有了经历,有了阅历,积淀了沧桑,他会在无法望断的时空里寻找自己生存的根底。把同宗同族,按照支系编制在纸上,就成为生命分蘖的谱系。有人曾经说,中国人没有纯粹的宗教意识,真正的信仰是对历史的敬畏。所以上至宫廷,下至闾巷,都会循着时间的绵延写下履历,正所谓族有谱,邑有志,国有史。梁启超也曾说,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姓帝王的家谱,此乃不易之论。

修谱,乃至修志,人们用“修”而不说编纂或编写,而且必在盛世修谱。盛世之前,必是乱世,饥荒刀兵,生灵涂炭,族人流散。修,乃是修补和修复,也是修缮,因为修家谱是家族巨大的文化工程,是在纸上建造宗祠或展馆,当然,也为尊者讳而进行必要的修饰。

据传说,六百多年前,丁氏先祖在武昌随着朱元璋起义,征战四方,按功治淮阴,之后又居江苏东海县,明初年迁徙日照,在傅疃河北结庐。根据当朝的法律,分一处田产,守一座哨墩,半戎半农过日子。此时天下甫定,先祖爷在日照城里养家糊口,聊以卒岁。营生的艰辛使先祖悟到,自己一介草民,上无庇荫,子孙后代最大的出息,也就是在这里引车卖浆,终为贩夫走卒;要想出人头地,唯有志学登科,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先祖断然决定,离开日照城,举家迁往涛雒镇。他们在那里晒过盐,借此商贾汇集之地做起了小买卖,稍积薄蓄,就让后生们入塾日课。旧家谱记载,丁珩公迁居涛雒后,“痛念先荫凋零,一意向儒业,倾资延名宿”,自己不但成为庠生,而且出资办学。

话说到了天启年,朝廷开科,老丁家终有俊彦于孤寒中脱颖而出,丁珩的长子丁允元高中后职任苏州知府;次子丁允登成为贡生。也就从那时起,潜研经史,修身治国平天下,成为丁氏家族秉承的庭训。丁允元共生十二子,十二子繁衍了十二支族人,再加上老长支、老二支,日照丁氏开始兴旺。兴旺中必有人才辈出,从明到清,就有举人四十九人,进士十四人,翰林两人。我村的丁守存,居然父子三人先后中进士。李鸿章曾书“一门三进士”匾额,挂在“山房”大门上。

到了清末,族人丁惟汾追随中山先生,共举反清大旗,后成为同盟会山东主盟。就是这位先祖,资助自己的同族侄孙丁观海到美国学习土木工程,这位土木工程专家的长子,就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誉满天下的丁肇中。

家谱首卷,收录了本族历代要人、名人的诗文墨迹,尺牍丹青,浏览中颇有黍离麦秀之感。逝者远逝,来者又去;代有先后,后者又来。代替,代谢,代代衔接,生命的自然法则中包含了多少故事传说。从古至今,忠臣义士,墨客骚人,贤男烈女,全都是在传统礼教下涌现出来的非凡之辈。历史总是在不停地过滤,它在湮没,也在拣选,意在彪炳和弘扬。而对于本家族的后人,面对前辈文墨包括家谱,应该是一次静心的拜谒和回访,而族谱使他们找到群体生命的始点。

几年前,齐鲁出版社的周晶总编辑告诉我,他在津门购得线装书一套,名为《旷氏山房文集》,作者丁心斋,而这位丁心斋先生就是我村的丁守存,清光绪进士,诗人,著名军事科学家。文集于光绪年间在江苏太仓县刻印。翻展着柔软发黄、角多残缺的书卷,我不禁无限感慨,从末代王朝,到群雄争霸,再到倭寇入侵,期间匪祸兵燹,百余年里,这书卷辗转流离,纯属幸存,最后居然到了我这里。莫非冥冥中那位杰出的先人,让我收藏这份承载着族脉的文化意绪?——— 这不是纸与油墨的时间张力,而是不死不灭的人间灵性!

小村庄里出了这么了不起的人物,而且是个大官,自然少不了演义的故事:丁守存小时候虽然是顽劣之辈,但已经有了为官之兆。他姥娘家在傅疃河北某村,因为丁守存少年丧父,孤儿寡母度光景,姥娘家的人嫌贫爱富,对他们白眼有加。娘舅结婚时,年幼的丁守存跟着母亲去贺喜。客人们都在堂屋里酒肉满席,推杯送盏,却让他娘儿俩在厨房吃着残汤剩饭。母亲泪眼婆娑,气恼之下眼泪一擦,拽着儿子走出了娘家门。走到半路上,见西北天空阴云密布下起了大雨。当娘儿俩从傅疃河蹚水而过的时候,西北山后的洪水已经流到这里。此时娘俩正蹚到河心,危急时刻,却见洪水在他们上游停住,浑浊的洪流立成几丈高的水墙,突兀如同悬崖,旋涡呼啸着在天底下旋转。娘儿俩紧走慢走,当她们登上对岸的刹那,水墙就哗啦塌泄下来,瞬间就平了河床……后来,又有人说故事属于另一位日照古代名人。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光绪年间,丁守存中了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后任军机处章京。咸丰年,随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军事。因阻太平军有功,授湖北督粮道、署按察使。后告老还乡,率众修涛雒围墙以拒捻匪,并在镇上营造自己的房舍,宅号“山房”。丁守存的两个儿子丁凤年、丁麟年,前者同治年中进士,历署河南六处知县。待丁麟年弱冠,父亲去世,竟然含悲发愤,二十三岁又中进士,后任陕西同州知府。丁麟年上任后,豁免苛捐杂税,为百姓拥戴。甲午年,康梁变法,丁麟年客居京华,曾经多为其资助。维新失败后,丁麟年回到陕西治所,因为政见迥异,从此厌弃了官场,布衣周游。民国元年,徐世昌久闻丁麟年的人品与才华,几欲推为上海道,但丁麟年面辞不受,然后到济南暂住。徐世昌又推其为烟台道,又辞。后来,丁麟年任山东图书馆馆长,成为著名的考古学家、收藏家和书法家。

日照丁家最神圣的林地,在西部的德靖山。因为南北走向,当地俗称南北山。德靖山不高,满山苍松杂有槐橡灌木,巉石岩岩,微微起伏如卧龙,龙头遥对北面的夹子山;南为龙尾,龙尾下一泓河水,水流潺潺,四季不涸。在河对岸,东西几乎对称各有一座小山,山很矮,奇得是两山形状也孪生般相似。站在“龙尾”的斜坡上俯视,村野空旷,两处小山就像旗杆底座,或像太师椅的左右扶手。先祖丁珩,就选定德靖山南端的缓坡作为家族墓地,自己也安葬于此。

故事就从德靖山说起。

当时,珩公在莒县开教馆,快过年的时候只身返家。走到德靖山下,见一村妇衣不避寒,在路边徘徊恸哭。此时夕阳在山,暮色渐起,地冻天寒。珩公实在不忍,停下来询问。村妇告诉他,丈夫在外谋生,杳无音信,家中靠举债度日;这年关近了,债主们反复催逼,自己手无分文,只得卖身偿还;可是家中母老子幼,倘若自己被人买走,他们何以为生?说完,又坐在路旁低头呜咽起来。珩公含泪叹息,顿生悲悯,遂将自己的束脩拿出来,说回家吧,还上钱后还有剩余,咬紧牙关过日子,天无绝人之路!

丁珩公空手回到家里,天已很晚。他把事情告诉了夫人刘太君,夫人非但没有责怪埋怨,反而连连称善。

又过了几年,珩公在某进士家做私塾先生。这位进士蛮横跋扈,其心歹毒。欲请江西人来给他家看风水,人家婉拒,他居然唆使坏人对其诬陷,再串通官府把他充军到日照。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泰安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 暖心服务再推新举措

本报11月14日讯(通讯员杨玉静)泰安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己任,加快推进流程再造改革,牢记为民服务宗旨,突出...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