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灵魂碎片的内心表达

钦州日报 2019-02-01 10:19 大字

吴世林

真情流淌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

卢炼散文集《林下拾光》里的作品,就有很多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能让人怦然心动甚至泪流满面的佳作。

我认识卢炼是从她的作品开始的,那是九年前的事了。2009年,钦州市作家协会评选年度文学奖,获奖的作品大多是作协会员的,有两三篇例外,其中一篇散文就是卢炼的《古老的马路坡,永远的马路坡》。这篇文章文笔清新,作者在与历史的对视中娓娓道来地给我们诉说马路坡古老的故事传说以及它的历史变迁,全文闪耀着当代人应该如何对待城市老街的正确的历史文化观,评委们一致给予了高分。我通过阅读作品感知浦北又培养出一个有潜力的文学新人。

真正认识卢炼,是2012年在市委党校一起读中青班的时候。作为同学,我逐渐了解她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跨越。

卢炼人小志大,自小怀抱文学梦想。读大学时就加入了评论社,写了不少出彩的影评剧评。参加工作后小说散文诗歌样样都涉足,古诗词也写得似模似样,甚至有段时间还写起了网络连载小说,每日一期的更新速度,使她练成了文字的快枪手和多面手。

《林下拾光》这部10多万字的散文集,饱含真情,以情感人。卢炼善于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写作,在叙述或描写中抒情,其感情之真挚、表达之坦率,没有丝毫的矫情做作,给人以情真意切之感。《父亲,以前我不懂你》《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中秋》《顺德探母》……都是这样的篇什。每每读着这些作品,我都感动流泪。这些文章,无疑是这部散文集里的精华之一。

卢炼的散文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取材于她自己生活经历的事情及所见所闻,或专门采访所得。正如卢炼在《后记》里所说的那样:“那些重逢,那些别离,那些微笑,那些泪花,那声声轻浅的呼唤,那句句喃喃入心的耳语”,都成为她的创作源泉。这使我想起著名散文家王宗仁说过的话:“散文比别的文学样式更直接更无情地拒绝虚假虚伪。虚假指故事人物,虚伪当指感情。”如果用这个标准去作观照,卢炼的散文已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

卢炼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化在琐事的陈述或细节的描写之中,尽写些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写出了人间大爱。《顺德探母》通过母亲凭借抚摸“我”身上的小瘤子认女和吃苹果皮两个细节,母女之情一下子就被写活了。《儿子,我就是你妈妈》,用数个具体事例写出一个后妈是如何以自己的智慧和爱去教育、感化非亲生儿子的。“就是这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我和儿子的感情一天比一天好。慢慢的,他从父母离异的阴影里走了出来,人变得开朗了许多,也敢大胆地表达自己了。”写出了后妈之爱,也让人体会到后妈不容易,母亲好伟大。《壁儿的八岁生日》通过写同儿子去买菜买生日蛋糕,写出生活的拮据、儿子的懂事,更写出不向困难低头、自强自立的高贵品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女子在艰难生活面前的不断挣扎和坦然面对。细致的笔触,大胆的袒露,让爱力透纸背,让人心在不知不觉中瞬间被真情所击中。她自己也说过,回头翻阅一些旧作,“每看一次就哭一次”。

在文章里,卢炼大胆地表达对父母的爱。《父亲,以前我不懂你》先写父亲那“震颤于山的威严,从小我就不敢靠近”,至使我读不懂父亲送我去读大学时细心呵护我的关爱,以及后来父亲每周两三封来信的絮絮叨叨,“我竟没有感觉到自己正在享受浓浓的父爱”。后来,得知父亲遭遇“车祸”赶回,才明白“父爱,只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中秋》写离异家庭的子女如何在父母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分头关爱父亲母亲,从中折射出为人子女的艰辛与无奈。

著名作家阿来说得好:“一篇好的散文,最重的,还是真实的人生经历,真实的情感,以及基于两种真实之上的有根有据的体悟。不然,任何路径都会成为散文的歧路。”用这个标准去比照,卢炼已深得散文真义,她的散文已稳稳地走在正道上,记事抒情,记录思考,书写着她对亲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一方水土的挚爱。“散文永远是作家本人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因而它传递给读者的必须是个体的生命体验。‘这一个’三个字对散文作家来说更需要时刻牢记。”(王宗仁语)

卢炼在文学创作上已迈开了坚实的步履,她取得的成绩也值得庆贺。只要她甘于寂寞,勤奋笔耕,继续捡拾灵魂碎片,坚持自己的内心表达,写好属于自己“这一个”的生命体验,相信她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感人的佳作。

新闻推荐

浦北县食安监管进入“春节”模式

浦北讯在2019年春节来临之际,浦北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启了“春节”模式进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该局深入开展春节期...

浦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浦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