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战贫困 钦州市钦南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扫描

广西日报 2020-07-27 06:53 大字

本报记者闭初健

一场招商会在刚投入2500万元建成的钦州市钦南区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物流园举行,吸引了一批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参与项目有59个村,预计每年各村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以上。

钦南区是“中国大蚝之乡”品牌基地,也是全国第二大冬辣椒种植基地,钦州海红米的唯一种植区。钦南区也是属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规模2万以上的一类非贫困县(区)。近年来,该区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统筹资金1700多万元,为每村投入5万-70万元不等的扶持资金,实施集体经济项目485个,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00%覆盖,各行政村(农村社区)全部完成4万元以上集体经济收入目标任务。

7月2日,“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采访团来到钦南区,了解当地依托“一山(那雾山)一海(茅尾海)一路(钦陆公路)”丰富的资源,通过强村带弱村、能人带产业、村企共建、向海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做强做优实体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借力发展

融入企业产业链

钦南区尖山街道与市土地储备中心签订了流转协议,流转闲置土地共1455亩作为种养区,引入合作社,与辖区内7个村(社区)联合建设330亩海红米立体种养,200亩巴沙鱼养殖示范基地。可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0个,年内预计销售海红米收入130万元,销售巴沙鱼收入超60多万元,各村(社区)获得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

这是该区实施“村企共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该区积极整合现有的企业资产,利用村集体耕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等资源,通过集体土地资产入股、专项扶持资金入股、开发入股等方式,由村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或前景好的本地企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合作建设,融入大企业的产业链条,借力发展。

该区实行“公司+基地+村民合作社+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产业示范基地+村民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等运作模式,以村企联办、基地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创建“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集体经济示范区,带动村民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沙埠镇5个村联合投入资金65万元,与广发雷竹公司建设占地130亩的雷竹种植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扩大到1000亩,吸收40多名贫困户务工,实现贫困户增收致富。

目前,该区共引进企业建成“村企合作型”集体经济项目152个,打造了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65个,累计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600多万元。

根据沿海实际,该区加快向海经济发展,通过做强做活“海资源开发”实体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该区提档升级产品产业链,去年共安排发展资金170多万元对海红米种植进行奖补,创建了海红米品牌。目前,海红米种植已经覆盖6个沿海乡镇,建成了5000亩海红米集体经济产业基地。

能人带动

贫困户脱贫有依靠

那思镇的300多亩种植基地,“山泉豆角”长势喜人,卜德禄正忙着组织村民采摘。

卜德禄是那思镇人,他长年在外做蔬菜流通生意,是事业有成的经济能人。2018年回乡创业后,他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与那思镇10个村签订集体经济项目合作协议,带领群众种植“山泉豆角”,吸引村里的贫困户参与。

这是钦南区积极鼓励、支持和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所取得的一个成果。

钦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因村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养技术致富带头人。把返乡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返乡能人培养成村干部,鼓励党员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

用好“海资源开发”,通过土地流转,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该区由村集体统一流转村民丢荒的盐碱田等土地,把村里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能人或村民合作社统一开发,建设海红米种植、巴沙鱼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构建起农民、集体、企业三方利益联结机制。

同时,驻村扶贫工作队定期跟踪,农业、科技等部门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等。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种致富实用技术“田间教学”200多场次,培养各种技术致富带头人148人,带动了600多名贫困户脱贫致富,解决5700多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抱团发展

强村带着弱村跑

7月2日,记者在位于那丽镇那雾山森林公园看到,一个光伏电站建在停车棚上,上面发电,下面是一个可以停放200多辆小车的停车场。

“这个光伏电站属于那丽镇那丽村村集体经济项目,不仅节约了土地,还为停车场节约了停车棚的建设费用,一举两得。目前该电站已并网发电,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2万元。”那丽镇团委书记马作彪说。

那丽村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带动了那丽镇殿艮村和那雾塘村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其中那雾塘村在虾塘上架设光伏板,建设那雾塘渔光一体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利用虾塘的上层空间,让土地利用率实现最大化,发电的同时又可养殖鱼虾,集体经济可获得双重收入。

强村带弱村。该区针对传统的以村为单位“单打独斗”的局面,积极探索推行强村带弱村、村村联动的发展模式,整体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开展强弱结对共建。该区发挥集体经济基础好、产业发展好的强村优势,整合周边薄弱村的扶持资金、土地资源、固定资产等,合作建设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达到“1+1>2”的效果。

推行弱村“抱团”发展。该区对无区位优势、无可用资源、自主增收相对困难的村,由区财政出资兜底帮扶,捆绑整合扶持资金集中使用的办法,通过异地置业、飞地经济、入股企业等形式,建立起持续稳定的村集体增收路子。

大番坡镇5个行政村以资金入股沙坡村100亩海红米立体种养示范基地,通过种植海红米,套养鸭和鱼等产品,由沙坡村村民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同时发动42户贫困户参与种植。目前,第一批海鸭销售额达到14万元,每村分红2万多元。

近年来,康熙岭镇流转辖区内的盐碱化土地1880亩,分别建成了1630亩的海红米连片种植区、250亩的渔光一体示范区,覆盖全镇9个村,每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以上,把“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

同时,钦南区使用8600亩海域建设近海大蚝示范基地,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参与合作的60个村,每村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转产促发展 转型保增收 钦北区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管控和转产转型工作纪实

罗继梅黎培主“如今存栏海狸只剩50只了,我们正在继续按规定做好转产工作。”近日,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竹山村贫困户陈子游说...

钦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钦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