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省吃俭用的老年人,买起保健品来却一掷千金 乱象丛生,多方协作是出路

钦州日报 2019-05-20 09:26 大字

本报记者 唐云建

老人应警惕“保健食品讲座"消费陷阱(资料图片)

3月15日,工作人员现场讲解辨别假冒伪劣商品常识

3月11日,工作人员向群众发放防范保健品诈骗宣传材料

网友发帖曝光疑似保健品推销场所

3月15日,假冒伪劣商品环保销毁现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管理的日益重视,形形色色的保健品逐渐进入大家的视线,网店里挂的、实体店里卖的、上门或电话推销的、小区里开讲座的,各种销售方式令人眼花缭乱。但随之而来也暴露出虚假宣传、违法广告、消费欺诈、制假售假、维权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正常秩序,加之现行法律法规的失位等原因,社会各界普遍反应强烈。如何有效打击清理整顿保健品市场诸多乱象,亟需各方联动、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家人沉迷保健品无法自拔

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调查还显示,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老年人自己购买的比例近40%;在购买渠道中,有近66%的老年人因公司推销、广告宣传而购买保健品。

记者在连日来走访中了解到,不少市民曾有过购买保健品的经历,就连平时省吃俭用的老年人,买起保健品来却毫不手软、一掷千金。“这几年,我爸领到的退休金,除日常开支外,剩下的几乎都用来购买保健品了,现在屋子里满满都是吃的、用的,有些仪器甚至连外包装都没拆开,前前后后少说也花了近10万元。"说起保健品,市民丁女士气不打一处来,她愤怒地称,一些黑心商家为了赚钱简直可以不择手段来榨干老人的血汗钱。

除丁女士一家的遭遇外,记者在本地一论坛搜索后发现,也有不少市民在血泪控诉遇到的保健品骗局:“家里老人花三千多买了号称能治百病的保健品,被忽悠了。"“最近几年,我爸妈购买保健品估计花了十几万。"“老人被骗去听课,还买了一万多块钱的保健品。"“求助:爸爸逼弟弟吃保健品冲剂,说能排毒养颜可治百病。"……这些帖子发表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涉及的保健品种类也五花八门,有食品、药品、用品等等,还有市民发帖举报有疑似非法销售保健品的窝点,希望职能部门尽快处理。

“不给我爸再买保健品,他就跟我闹脾气不吃饭、不喝水,还说要跟我断绝父女关系,实在是拗不过他!"丁女士无奈地说道,“我真想弄明白,这个保健品它究竟有啥能耐以至于让我爸沉迷到无法自拔?"

从业者自揭推销“套路"

带着丁女士的疑问,记者辗转联系上城区一位曾从事保健品推销的陈先生,他坦言,在自己从业那半年里,看到许多老人省吃俭用,却在宣传效应的鼓吹下不惜一掷千金,购买各种天价保健品,他觉得自己的职业有变相压榨老人血汗钱的味道,这让他良心备受折磨,于是他决定改行了。

陈先生说,在保健品推销行业里,大打“温情牌"是俘掳老人心的“制胜法宝"。“我们重点关注的都是些缺少子女关爱的空巢老人。我们经常打电话给这类老人嘘寒问暖、聊家长里短,并给他们带些米、油、鸡蛋等生活用品。老人难得有人陪他们聊天,给他们送温暖,自然而然会对我们产生信任,当身体有什么小病小痛,就会第一时间跟我们说,请教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有为老人专设的专家讲座,所谓专家讲座,无非就是为了推销产品,在专家夸大说辞的鼓吹下,老人们对产品的疗效深信不疑,花多少钱也都愿意了。"“此外,我们还经常组织一些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咨询等活动,主要就是为了吸引老人的关注,这样产品才有可能卖出去。"陈先生说,自己推销出去的产品大多都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但价格比市场上高了不少,“有些老人就算事后发觉是花了冤枉钱,但碍于面子,也会极力阻止家人来讨说法。"

监管部门开展整治有成效

事实上,老年人保健品市场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高发区,有关老年人保健品产品质量不过关、虚假宣传导致耽误病情、利用老年人进行传销活动等新闻屡屡见诸报端。针对上述情况,今年3月7日,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钦州市开展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规范钦州市保健市场经营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履行好市场监督管理职责。《方案》要求,对辖区内承办会议营销活动的宾馆酒店,容易发生“保健"市场推销活动的社区、公园、广场、车站、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销售对象主要为老年人、病弱群体的“保健"类店铺,养老院、居家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旅游景区景点、农村集市、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场所及区域进行全面检查。《方案》指出,重点检查与人民群众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领域、食品(保健食品);宣称具有“保健"功能的器材、用品、用具,日用消费品;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日用家电;玉石器等穿戴用品;以及声称具有“保健"功效的服务等。并重点查处虚假宣传以及组织虚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及宣传治疗作用;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无证无照经营;价格违法;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消费者合理要求;直销企业、直销员及直销企业经销商的违规直销及传销;相关企业或个人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等;以“保健"为名开展的各种违法违规活动等。

记者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截至4月中旬,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3983人次,检查“保健"类店铺共1867户次,保健食品生产企业3家次,中医养生保健医疗机构12家,非医疗机构43家,检查社区、公园、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169个,宾馆、酒店等重点场所186个,旅游景区景点、农村集市、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179个,旅行社及其经营部20余家,各类广告媒体404条,开展行政指导、行政约谈19次,开展协作执法85次,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17次,清理虚假信息(网络)202条,整改网站、APP、公众号5个。案件查处方面,共查处案件24件,其中对涉嫌虚假宣称及组织虚假宣传行为案件3件(仍在办理中);扣押虚假宣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高健能健康器"16台和“高压导波绝缘座垫"94张,“电场能量仪"22台,以及虚假宣称具有“保健"、“治疗"功能的食品33公斤,涉案货值9.1万元;虚假违法广告行为案件4件(仍在办理中);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案件12件,其中一件案值0.1514万元(11件仍在办理中);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案件1起,案值0.0135万元;以“保健"为名开展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案件3件(仍在办理中);其他违法行为案件1件,案值13.6万元(仍在办理中)。

家庭社会通力合作重防范

尽管保健品的负面曝光如此之多,但至今仍有不少老年人在自称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面前趋之若鹜,痴迷于购买各种保健品,还有的老年人在用尽一生积蓄后甚至借债购买保健品,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那么,在老年人沉迷购买保健品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心理在作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钦州市三人行心理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特聘咨询师蓝海霞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老年人知识面变窄,对保健品属性及外部世界未能做到正确认知;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或即便在身边但缺少对其的陪伴,造成内心空虚、孤独,对前来推销的保健品人员防御性降低;老年人的伴侣过世或是子女因求发展与其分开,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导致其渴望他人给予的陪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躯体的机能性日渐衰退,老年人担心身体抱恙,更恐惧死亡降临,希望通过保健品延年益寿;老年人喜欢扎堆,认为多人购买的保健品效果肯定不错;老年人觉得自己对社会无用、对家人拖累,失落感严重,也觉得不再受人尊重;加之推销员擅长使用“催眠式"销售、制造情感“陷阱"、利用“名人效应"等手法,让老年人沉迷不已。“我的建议就是,家庭成员多和老年人沟通互动,缓解其孤独感;社会各界关注老年人,提高其价值感;建立老年人再就业机制,改变其低自尊状态,缓解其失落感;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宣传不良保健品的危害及应对措施,提高老年人对保健品及推销员夸大销售的正确认知。"蓝海霞说道。

而针对保健品维权难的问题,广西铭雄律师事务所沈武律师则认为,推销员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销售保健品,实际上是一种诈骗行为,诈骗金额达到三千元以上就构成刑事犯罪,“建议当事人及其亲属第一时间向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报案,避免损失扩大或难以追回。"

而钦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也提醒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消费者,在选购保健品时应注意以下五点:一、保健品不是药品,医学上无法达到的功效,保健品同样做不到,有病还得去医院;二、坚持品质优先;三、坚持按需食用;四、切勿以食代医;五、依法主动维权。值得注意的是,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违法问题,可及时拨打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12331进行维权。

新闻推荐

子材街道组织开展扫黑除恶知识小测试主题党日活动以考促学 提升意识

本报讯(记者李香晖通讯员黄珠)“全国扫黑除恶从2018年开始,为期几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步骤是什么?”5月9日,钦北区子材...

钦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钦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