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昔日奔波上访 今朝忙碌致富

广西日报 2013-05-28 18:29 大字

本报记者张冠年 本报通讯员莫 萍

“陈会长,近段时间有没有去上访呀?”5月19日,记者随灵山县移民局局长刘正源到该县文利镇升平村凉亭组了解奶水牛养殖项目实施情况时,恰逢村民陈述海到镇上送水牛奶归来,刘局长打趣问他。

“我每天养牛、宰猪、送奶,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上访?”陈述海乐答。

凉亭组是灵山县最边远的移民村之一。过去,由于人多田少,地处边远,移民们苦于致富无门,加上备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的困扰,该村经常组织村民上访,陈述海则是“带头人”。但如今他是灵山县富民奶水牛养殖专业合作协会的会长,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这一角色大转变,得益于当地推进的移民增收试点项目。2010年,该县移民局在该村完成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的基础上,依托灵山县“全国奶水牛之乡”、文利镇“全国奶水牛杂交第一镇”这一优势,实施了奶水牛增收致富项目。

“该项目共投入资金160万元,移民每养一头奶牛可补贴4800元,每户能补助2头牛。”刘正源介绍,在好政策的扶持带动下,当年凉亭组55户移民就有52户养奶水牛。为此,移民部门还搭建牛棚及管理房800平方米,好让村民集中养殖。

“有了养殖奶水牛的扶持项目,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收入。”陈述海告诉记者,奶水牛能给村民每年带来80多万元的纯收入,他养的奶水牛已繁殖到13头,去年卖水牛奶的收入达8万多元。

64岁的村民陈益添是村里的贫困户,也曾是“上访专业户”。几年前,他借钱养了2头奶水牛,靠繁殖牛犊还债,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善。2010年底获得9600元奶水牛养殖补助金后,他家还清了债务。去年底,他家建起了一幢二层的新楼房,成为村里最后一户住进楼房的移民。

住上三层楼房,还在村口建起了3个商铺的陈述海说:“村里启动了移民新村建设后,面貌焕然一新,不仅通路通水通电,还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以前积累的各种问题基本解决,加上有了增收项目,村民有了奔头和盼头,谁还会上访?!”

新闻推荐

“引擎”越来越强 ——灵山县发展壮大县域工业观察

本报记者张冠年本报通讯员李铨晶文/图11月20日,灵山县工业集中区一家丝绸企业的厂房内,18组缫丝机飞快运转,60组复摇机来回绕个不停。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一件件丝绸制品新鲜“出炉”。这样火热的生产...

灵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