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由农民焚烧秸秆想到的

白银日报 2015-10-28 19:56 大字

瞿琦

近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说是每到这个季节,在郑州,城镇居民会随着PM2.5指数的升高,把目光聚焦在庄稼地的玉米秆上,坚定地认为空气质量的变化是由于农民焚烧秸秆造成的。

这则消息称,火势顺风而起,向北蔓延,只需十几分钟,一亩地便可全部着完。全村几百亩地,基本上同时火起。遍野的大火,仿佛感觉天就要烧着了一样,自然,那空气中的窒息感也让人记忆深刻。

看到这里,记者就想起不止一次在各级电视台看到的对焚烧秸秆这件事的批评,和对农民苦口婆心地说教。可是年年宣传年年制定惩罚措施,类似的事情却年年发生,这究竟是为什么?

就譬如,公路上碾场晒麦。从每年的六月份到十月份在甘肃乡村公路上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有的乡村公路上麦草堆的有一米高,边上还放上木头、石头之类的迫使你减速为他碾场;他们对行驶在路上的汽车、摩托车司机的牢骚斥责充耳不闻,罔故交通安全和火灾隐患执意为之,确实让人愤恨。可一次偶然的采访却让记者有了另样的感受,当我无奈将车停在路边清理底盘上挂着的麦草时,顺便对一个正在路边碾场的一位庆阳正宁县农民进行了采访:“你知不知道这样做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和火灾?”农民回答:知道。然后他反问我:“你知不知道我们村没有打麦场?”“怎么可能?”我很诧异。“我们村的打麦场被分做宅基地了,只有公路边才能碾麦了。”这位农民漠然地说道。

由此联想到这则焚烧秸秆的消息,如果我们的秸秆还田的技术是成熟而实用的,是能快速实施的,是能不耽误农民秋收后小麦播种的,还会有那么多遍地焚烧的景象吗?任何问题都应该从两方面看待,一味地谴责不如多为农民的秸秆处理提供些技术支持。

干燥蓬松的玉米秆,不进行压缩的话,一车是装不了多少的,而打包压缩需要钱,田间小路又进不了大车,成本又增加了。对于一家养牛企业来说,经过精密的测算,购进其他饲料的价格,肯定要低于跑到田间收购秸秆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民来说秸秆其实就是废物、垃圾。一个城里人,如果要处理自家的生活垃圾,他仅仅需要跑到楼下,往垃圾箱里一丢就完事了,接下来,是政府组织的一套完备的垃圾处理体系。而农村的秸秆垃圾箱在哪儿呢?对于农民来说,不焚烧秸秆,俨然是一种无偿的公益行为。在公共服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法律和公众又怎能强人所难。

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16年1月1日生效实施,该法第七十六条明确了政府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加大对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业机械的财政补贴力度。”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立秸秆收集、贮存、运输和综合利用服务体系,采用财政补贴等措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等开展秸秆收集、贮存、运输和综合利用服务。”

如果,政府能为农民的秸秆处理多想些出路和办法,或者多给些补贴,让农民从秸秆处理中直接受益,我想秸秆焚烧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的。

新闻推荐

子午岭黄帝部落的发迹之地

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林区风光绵延群山民国初年,李继唐先生的一首律诗,描绘了子午岭的雄伟气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遥望桥山...

正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正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