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在子午山深处的仙人穴
黄帝冢 资料图黄帝冢碑记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碑刻子午岭风景
在甘肃省正宁县子午岭西麓五顷塬乡连接五顷塬村与二顷塬村之间,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大山峰,南高北低,东西两面为峡谷,山顶南面有一条连接两村庄的路,此山当谷耸起,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当地人称其为“仙人坟”或“仙人穴”,不知修于何年何月。
经有关专家和史记考证,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冢。
关于黄帝陵的确切位置,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和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依据史料记载,在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发现的黄帝冢,也只是国内众多黄帝陵的其中之一,虽然有众多专家学者“力挺”之声,但依然在一片争议中固守着一段真实而又模糊的历史。
1
记载
有关西部地理文化已经是一个很老套的话题了,几年前一些媒体曾经对正宁县的黄帝陵做过很细致的报道,也曾引起国内很多关注者的争论与非议。
本文的初衷并不是一定要证明什么,而只是通过对一些历史轨迹和文献记载的梳理,告诉每一个关心、关注黄帝故事的人:在滋生华夏文明的这片热土上,每一个历史谜案的背后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声音。
据《史记正义》、《括地志》中记载:“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现存于正宁县博物馆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所立的《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中也有记载“兹县(隋罗川县,今正宁县)据罗川之上游,实彭原(即宁州)之属邑,气象葱蔚,原隰隐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轩辕师广成于前,夏禹尊子高于后。”
据专家考证,碑文中所指的“轩丘”就是今天罗水上游的桥山,因古有娇(桥)氏而得名。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列仙传》中也有相同的记载:“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舄”,本义为以木置履下,后引申为鞋的通称。
另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庆阳知府赵本植修纂的《庆阳府志》中记载: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旁。
而民国时正宁县知事苏绍泉修纂的《正宁县志》记述得更清楚:“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黄帝葬衣冠处。”苏文据此认定,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的地方。
几年前兰州大学陈兴鹏教授就在其所著的《黄帝冢在正宁的历史地理辨析》中明确认为:黄帝真冢在甘肃正宁的可能性高达80%。
2
桥山
关于黄帝陵的确切位置,我们可以从从史料中找到很多不同的记载。
最古老、也是最为学术界推崇的一说认为黄帝陵在子午山中。子午山也叫做子午岭,即《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
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桥山吧!
据《史记索隐》引《前汉书》记载:“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汉书·地理志》在“上郡阳周”条目下注为:“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这是文献中关于皇帝冢的早古老记载。
据《正宁县志》记载:“清乾隆初,因避世宗胤祯讳,更名正宁县”。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汉代还是宋时,桥山和黄帝冢,都是记载在汉之阳周、隋之罗川、唐之真宁,而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正宁县。
相传黄帝死后“乘龙上天”,飞向另一个世界去了。因此明代以来的景清、李梦阳、强晟等一些文人的诗句中多有提及:“桥山唯有灵湫在,万代穹碑焕典章”;“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争知仙驾游何处,犹说衣冠葬此山”。
黄帝冢南边有一东西故道,西、北、东三面皆为深谷,面积约1500—1800平方米二亩半多。从土层形成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有研究者认为,从冢三面临谷、水土流失情况看,原冢是相当大的。此地的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说,这个古冢是祖先传下来的,叫做“仙人坟”,又叫“仙人穴”。
3
帝冢
据《正宁史话》记载,黄帝冢所在地的五顷塬和二顷塬实系“五姓原”和“二姓原”的转音。五顷塬原来只有五户人家,且是五个姓氏;二顷塬只有两户人,是两个姓氏。据当地老人讲述,二姓或五姓,主要指的是陵户人数,很有可能就是黄帝陵的守陵人。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时历代对守帝王陵户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定。据《万姓统谱》记载:“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现代很多研究者认为,这里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无闻的黄帝冢的守护人。
为什么叫“黄帝冢”,而不称之为“黄帝陵”呢?这也是数百年来困扰研究界的一个焦点问题。
据正宁县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冢”的古意是隆起的坟墓。据郑玄注《周礼·春官·序官》中关于“冢”的词条意解为:“冢,封土为丘垅,象冢而为之。”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
可见,在我国秦代以前,人们习惯上都把黄帝的墓地称为冢。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相传炎帝袭扰各部落,黄帝得到众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作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传说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现存《内经》一书,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故又称《黄帝内经》。
2004年,庆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宁“黄帝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眼下黄帝冢已经成为正宁县旅游部门最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景点。
4
争论
史书上除了黄帝陵很多地方的确切记述之外,也有一些正史中充满了黄帝陵墓虚无论的基调。研究者认为,这种观点实际就是黄帝神化论的延伸,他们认为黄帝是神,死时乘龙升天,所以就没有留下真实陵墓。
司马迁的《史记》和《列仙传》就有多处这样的记载。据《史记·孝武帝本记》记载:“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逆方,勒兵十余乃。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台。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衣冠。”《列仙传》也有相同的记载。不过因为这种记载的荒诞性,后人对此基本不予认定。
由于黄帝神化论的蔓延,出现黄帝“衣冠”论,又由“衣冠冢”论造成了多墓论,这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在此问题上颇多争议的一个因素。国内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既然桥山的黄帝陵是“衣冠冢”,不是真墓,因为一时间无法确定真正的墓地在哪里,所以全国很多地方都争相修建“黄帝陵”,可以这样说,凡是在历史或传说中与黄帝有关的地方,一时间几乎都跟风而上大兴修建之风。据有关研究者考证,眼下全国有十多个黄帝陵,并且都有自己所谓的地方历史记载。
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造成后世关于黄帝陵错位的根源在于明代。当时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朕兴百神之祀”的旨意下,派大臣查访先代陵寝,在中部县北小山脚下发现轩辕小庙(其实是元代一寺院的保生宫),便呈皇上“考君陵墓于此”,并遣中书管勾甘前往“奠祀修陵”。研究者认为,这是后世尤其是明清以后的人认为真正的黄帝陵不在正宁县的重要原因。
(本文参阅并引用《正宁县志》、《正宁史话》等相关资料文献 正宁县委宣传部为本文提供部分史料)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日前通报了造成19名幼儿死亡的甘肃省庆阳市“11·16”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通报指出,这起事故暴露出一些地区存在车辆违法严重...
正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正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