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转变观念 科学施策 多措并举努力促进干旱缺水地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对庆阳干旱缺水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省长助理、庆阳市委书记 夏红民

甘肃日报 2013-05-16 21:55 大字

干旱和贫困就像一对连体畸婴,它们总是紧紧地连在一起。实践证明,越是干旱的地方往往越贫困,越贫困的地方往往就更干旱。干旱缺水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庆阳地处西北内陆,属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常年干旱少雨,全市年均降水量仅为468毫米。而且由于受季风、纬度、地形、地貌、植被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非常不均,总体上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夏秋丰、春冬旱的特点。近年来,针对旱情持续严重、抗旱任务艰巨的实际,全市积极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787处,年供水能力达到了2.8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短期内的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问题。但是连年干旱、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扭转,每到春耕生产时节,抗旱就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头等大事。持续干旱缺水不仅导致大面积严重受灾,而且由于人畜饮水困难,山区群众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外出拉水,低价出售牲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受到严重影响。

前一段时间,我先后到旱情比较严重的镇原、环县、庆城、华池实地调研查看灾情,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研究抗旱救灾措施,对庆阳的干旱缺水情况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解决干旱缺水问题也做了一些思考。

一、立足庆阳旱情特征,思想观念要转变。庆阳的干旱和全国其他地方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不同的地域特征。一是旱情涉及面大。境内各县(区)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征基本相近,一旦发生旱情,8个县(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土壤失墒,冬小麦枯苗死苗现象比较普遍,油菜等越冬作物遭受毁灭性灾害;同时,春耕春播因缺墒无法开展,经常是数万亩秋地待种,农业生产损失巨大。加之草场受旱,不能适时返青,牧草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饲草料短缺,畜牧业发展也损失严重。特别是环县北部和镇原东部地区的旱情更为严重,因水源短缺,经常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山区群众生产生活难以为继。二是干旱持续时间长。经常是从上年冬季就少有降水,当年3、4、5月份,也不能形成有效降雨。据记载,2007年庆阳遭受了6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5月份以前全市降水量仅为0—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八成以上,创历史上大旱的1959年、1962年、1995年和2000年的新纪录,部分地区干土层厚度达44—100厘米,夏秋作物几乎绝收。三是十年九旱特征明显。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庆阳旱情的基本特征,连年受旱使全市农业生产受到重创。庆阳市的旱情旱象,从表面上看是自然灾害,但本质上仍是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问题。为此,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科学抗旱、长期抗旱、抗大旱、抗连旱的思想,把抗旱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态工作,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适应,积极探索干旱缺水地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新路子。

二、立足庆阳发展实际,工作措施要转变。长期以来,全市上下在应对旱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北部山区干旱缺水的问题,彻底改变“受制于天,年年抗旱”的现状,必须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既要有应急之策,又要有长效机制,既要有治水之方,更要探索发展节水农业、新兴产业之路。

一要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坚持“三水齐抓,大中小并举”,尽可能利用一切已有的水资源。一是用好天上水。打蓄水窖,集天上水,是北部山区大部分地方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最有效措施。这几年,全市先后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大地之爱·母亲水窖”、人畜安全饮水等工程,人畜饮水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随着山区群众家庭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集水量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因此,要坚持不懈地大搞雨水集流工程建设,把以兴建场窖为主的小水工程作为治旱兴农的一项战略措施,按照户均1处100平方米集流场、人均1口30立方米以上水泥窖的标准,实现场窖完全配套。二是用好地表水。大力兴建跨流域或跨区域的骨干水利工程,有效解决资源型缺水的问题。扬黄工程虽然实现了送水到环县,但由于受管线排容量、限时放水等因素制约,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在积极争取实施扬黄配套工程的同时,充分利用境内径流、泉眼等水资源,利用沟壑纵横的地理条件,采取沟道打坝拦洪蓄水的办法,兴建一批调蓄水库和淤地坝,拦蓄地表水和天然降水,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水资源。同时要对水量充足、水质较好的马连河(环江)实施苦咸水淡化和水质改造,进一步缓解城镇供需水矛盾。三是用好地下水。在环县北部山区深打机井,配套淡化设施。环县南部一些地方水层浅、水质好,下挖50米左右就可以出水,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大力实施小电井工程,解决水量不足的问题。

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因地制宜、量水而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品种结构,提高农作物综合抗旱的能力。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种植耐旱作物,不断扩大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逐步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结合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草食畜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做到改善生态与发展产业同步推进。

三要全面落实各项节水措施。一是科学调配水源。摸清现有的水源状况,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对水资源供给实行量化管理,实施水权改革,科学安排用水需求,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认真落实节水措施。坚持开源与节流并行,大力宣传节水意识,积极推广滴灌、喷灌、渗灌等节水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三是建立集中供水点。针对环县北部人居分散、交通不便,群众取水难度大、费用高的实际,因地制宜,建立集中供水点,让群众就近取水,节约运水成本和拉运时间,解决区域性缺水农户、乡村学校和弱势群体的困难。

三、用好用活国家政策,投入机制要转变。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机制,彻底改变以往应急式投入为长效式投入,为抗旱工作提供重要支撑。一要设立防旱抗旱专项资金。按照国家投一些、地方筹一些的办法,积极争取国家、省上对庆阳抗旱工作给予重点支持。同时,每年市财政预算列支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防旱抗旱支出以及特大旱情补助费用,若无旱情发生,则全部用于重点水库建设、河堤大坝修固、涵闸泵站检修,人畜饮水工程等水利基础建设。二要建立抗旱资金整合机制。进一步创新资金运作机制,按照“各记其功、各尽其责”的原则,把扶贫资金、土地整理、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等国投农业项目资金整合使用,集中向干旱地区水、路、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用于农村“六小工程”、雨水集流工程等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着力增强抗旱保障能力。三要建立高效节水农业扶持机制。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四量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重点用于对发展高效设施节水农业的鼓励和扶持,采取补助、贴息等方式,鼓励有技术、有积极性的农业大户争取信贷资金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营效益,示范引领广大群众发展富民产业,稳定增加收入。四要继续完善内外帮扶机制。主要是针对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建立县区、乡镇以及干部帮联机制,采取领导干部包片、单位包村、干部包组的方式,组织条件较好、旱情较轻的县(区)和事业单位、驻地部队、企业为干旱地区拉水送水;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开展捐助活动,为抗旱工作鼓劲出力;鼓励乡亲互帮、亲邻相助解决饮水困难,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新闻推荐

学习《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学习《弟子规》做好中国人环县第一中学张育武学习《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依据孔子的言论编辑而成,其内容源自《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环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