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贯彻落实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精神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庆阳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甘肃日报 2012-10-23 00:23 大字

省长助理、庆阳市委书记   夏红民  庆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栾克军

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推进“项目带动行动”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对各市州新建项目的一次大检阅,为我们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推动项目建设提供了一次难得机会。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实施“3341”工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工作的着力重点和项目建设的行动指南。

按照省委、省政府跨越发展的更高要求,面对兄弟市州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顺应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庆阳市将切实把全市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最新要求上来,把自身发展放到全省的大格局中去定位,进一步创新理念、完善思路,扎实工作、奋力赶超,更好地发挥“东翼”主战场作用。市委、市政府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不动摇,紧盯一个目标(建设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突出三大战略(工业强市、产业富民、科教兴市),强化四大支撑(交通、水利、生态、人才),开发四大资源(革命老区、石油煤炭、绿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黄土地域文化),建设四大基地(国家级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全国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十大惠民工程,把“一区四园、一线八域”(庆阳经济开发区,长庆桥、驿马、西川工业园,西峰民俗文化产业园;长庆桥—南梁—环县扶贫开发、老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线,8个县(区)各具特色产业发展区域)作为科学发展的主战场,把项目作为支撑发展的载体保障,奋力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

一、坚持把能源资源开发作为强市之基,全力打造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在快速提升经济实力上求突破。继续完善各项规划。坚持发展抓项目、根本抓规划,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继续完善全市整体规划、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进一步拓展和升华主导产业、城市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等一系列规划,力求形成科学前瞻、相互配套、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体系,以规划统揽项目,以项目带动发展。加快资源开发进度。实施“引强入庆”战略,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支持督促开发企业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资源开发步伐,促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实施陇东油区千万吨级产能建设规划,全面启动庆阳石化600万吨扩能改造,实现原油产量和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同步提升。加快在建煤矿建设进度,开工建设新的矿区,同步实施煤电化和热电联产项目。培育下游配套产业。整合资源,聚合要素,打造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协调在庆开发的央企省企,引进有实力的大型民企,发展促进资源转化的下游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地方工业产业集群。

二、坚持把“一区四园、一线八域”作为主要抓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上求突破。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议,成立庆阳经济开发区,组建开发区管委会,集中统一管理长庆桥、驿马、西川3个工业园区和西峰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统分结合、分工明确、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采取全市统筹建、县区共同办的办法,由管委会牵头,组织实施4个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招商,打破属地界限,对全市各县区开放,按照“谁招商、谁所属,各计其功、各得其惠”的原则,对招引的符合入园条件的项目,按产业类别分别进入相关园区,企业产值、税收计入招商县区,克服县区之间发展环境、基础条件差异带来的招商局限。明晰园区功能定位。长庆桥定位为煤炭、石油化工园区,驿马定位为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园区,西川定位为向煤炭、石油化工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装备制造、设备维修、技术服务工业园区。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统一、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业态高度融合,扩大西峰民俗文化产业园区范围,与小崆峒景区一并规划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级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构建特色经济片带。将扶贫开发、老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连片布局特色产业,集中建办民营工业,加快小城镇、重点村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把“长环线”培育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示范带,充分展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建设成就。壮大县域经济实力。8县区结合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片带和产业聚集区,发展小微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形成以点促面、以线带域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坚持把地企融合发展作为富民之要,建立新型合作机制,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富裕百姓上求突破。针对庆阳资源富集而群众收入不高的这种“富饶的贫困”现状,努力找准融合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利益分配的平衡点,探索建立地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增强资源开发对地方发展的带动力,使资源开发更多地惠及当地群众。全力支持企业开发建设。牢固树立“资源大开发、庆阳大发展”和“庆阳长庆一家亲、共同建设大油田、幸福富裕老区人”的理念,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的行政审批模式,努力创造“四最四低”的服务环境,切实提升“一站式”服务水平,帮助开发企业解决开发用地、基地建设、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不断巩固和发展地企关系。积极探索新型的、更高层次的地企合作机制,督促企业更好地履行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给地方提供更多的机会反哺和效益反哺,建立机制性利益反哺支撑。承接开发企业产业转移。紧盯企业需要,有组织、整建制地组织相关专业队伍和地方企业,主动承接开发企业的产业转移和劳务需求,参与其建设和服务,结成利益共同体,抱团发展,实现企业效益大增长、地方经济大发展、群众收入大提高。超前培育可持续产业。依托立地条件和资源禀赋,持续推进土地流转和“七个百万”工程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做大做强草畜、林果、瓜菜、小杂粮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现代高效农业,形成区域特色鲜明、规模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扶持建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化配套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深度挖掘历史人文资源,进一步提炼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加快以香包、刺绣、皮影、剪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打响红色南梁、岐黄故里、周祖圣地、庆阳香包四大文化品牌。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求,建设精品文化景观和产业集聚区,带动特色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抓好千户小微企业创建行动工程,鼓励全民创业,扶持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弥补地方工业“短腿”。制定财税、金融、土地、工商、人才和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启动民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努力形成多业并举、繁荣发展的城市经济格局。

四、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支撑,积极谋划争取重大项目,在破解瓶颈制约上求突破。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争取和实施一批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夯实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支撑。交通提升工程,推进庆阳机场尽快复航,加快西平铁路建设进度,争取银西铁路立项建设,申报争取国道211线环县甜水堡—正宁罗儿沟圈段、华池打扮梁—庆城—镇原高速公路项目,谋划实施一批连接重点旅游景区、主干公路和所有县城的二级公路项目,超前谋划实施西电东输、西气东送等输变电线路和管道网络建设,构建相互配套、高效快捷的立体化、现代化交通网络。水利保障工程,针对庆阳水资源紧缺的实际,完善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加快实施马莲河水质改造、葫芦河调水、蒲河小盘河水库、扬黄人饮续建等一批骨干水利项目和重点人饮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城市扩容工程,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甘肃东部门户城市的战略定位,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群,空间优化、功能提升”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建设科技引领、产业循环、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统筹规划,把工业集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工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向城镇聚集,加快建成一批特色小城镇,构建梯次分布、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生态改善工程,以创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为目标,推进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碳汇林基地、固沟保塬、千池百湖等生态建设项目,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五、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为政之本,狠抓民生实事落实,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上求突破。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最大的责任,扎实推进“十大惠民工程”,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加快建设政府创业引导平台,促使更多的城乡富余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创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加快发展老龄、残疾人和慈善事业,构筑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学配置城乡公共教育资源,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布局。围绕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大办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能人才。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乡医疗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顺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繁荣文化艺术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六、坚持把绿色开发作为基本路径,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在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上求突破。一是始终高举绿色发展旗帜,牢固树立科学集约开发、循环高效利用、健康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破解资源型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深入开展资源型城市科学可持续发展研究,着力破解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二是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争取政策和体制支持,解决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资源枯竭后替代产业发展等问题,探索建立资源开发补偿、开发收益分配、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三是借鉴经验、创新路径,按照循环利用、吃干榨净的思路,围绕资源深度开发、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深化配套、科技含量提升,认真落实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产业链,实现由“资源依赖黑色型”向“协调发展绿色型”转变。

新闻推荐

舍身为民的好支书黄继龙

本报记者李峰今年6月15日,环县木钵镇二合塬村石嘴坡桥建成。没想到,二合塬村的村民联名上书,在3张纸上,154个村民签名前面,只写着一个要求:把石嘴坡桥改名为继龙桥。继龙,是二合塬村党支部原支书黄继龙...

环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