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舍身为民的好支书黄继龙

甘肃日报 2012-12-04 00:14 大字

本报记者 李峰

今年6月15日,环县木钵镇二合塬村石嘴坡桥建成。没想到,二合塬村的村民联名上书,在3张纸上,154个村民签名前面,只写着一个要求:把石嘴坡桥改名为继龙桥。 

继龙,是二合塬村党支部原支书黄继龙的名字。

继龙桥,是一座漫水桥,没有栏杆,走29步就从这头到了那头。建成这座桥,是黄继龙一生的最大愿望,但是黄继龙在开工5天后就离开了人世,没有亲眼见到这座桥的建成。

修 路

黄继龙出生于1964年,初中文化程度,在二合塬村担任了25年的村组干部。

二合塬村处于万山之中,道路又陡又窄。一辆摩托车载着两个人,在有些路段是冲不上去的。要一个人驾驶,加大油门猛冲才能上去。有些路段,一旁是深沟,一旁是崖壁,行进中提心吊胆。

而这样的路,已经是黄继龙带着村民前后修了6次的成果。原来是羊肠小道。第一次修完,可以推着自行车走了。第二次修完,大部分路段可以骑着自行车走了。第三次修完,可以拉着架子车走了。第四次修完,可以骑着摩托车行驶。第五次修完,可以开着农用三轮车行驶。第六次修完,主要道路可以通行卡车了。

为了修路,黄继龙费了不少功夫。

现任的木钵镇党委书记张东上任时,前任书记交接中叮嘱了一件事,欠二合塬村黄继龙的7800元钱还没还上。

原来,10年前,二合塬村要修路,镇上没有钱,贫困的村民也拿不出钱。黄继龙向本村在外工作的8个人募捐修路,每人出2000元,凑了1.6万元。在修路过程中,钱不够了。黄继龙就以个人名义贷了7800元,垫着修了路。

银行催账,黄继龙瞒着妻子把家里的3000元拿走,又跟在银川做生意的二哥要了钱,把7800元还上了。

妻子回忆——

“有一天我要用钱,发现家里的钱不见了。我问他,他说修了路了。

我说修路是公家的事,你用私人的钱干啥。修路时,连着13天,我在自己家里为4个机手天天做3顿饭,还要到山里干活,结果你还把我苦下的钱修了路了。

他说反正已经给人家了,然后就一声不吭。我气得哭了一场。10年前的3000元多值钱啊,那是我家的全部家当。”

据说,在黄继龙去世后的第三天,镇上把7800元送到了黄继龙的家里。

为了修路,黄继龙不仅垫钱,还受了很多委屈。

2008年修路时,道路要经过村民王彦平家门前,占用王彦平家的半亩果园和1亩多土地。

王彦平回忆——

“我正在地里干活,黄支书找来说修路要占我的地。我一听就生气了,骂了他几句,然后就不理他。黄支书这个人从来不骂人,生气了只会说‘胡说、胡扯\’,然后就不吱声了。

过了几天,有个晚上,黄支书又找到我家里来。

黄支书说,别的村上大车小车都能走,咱们村连个架子车都不能拉,只能靠人背驴驮。村上修小学时,你王彦平背砖,把脊背都压破了,如果路好了,车就可以拉砖了,也能拉煤了。

我想,黄支书说的有道理,而且黄支书的家在山那边,修的路还占了黄支书的3亩地。于是,我就答应了。

现在我儿子买了卡车跑运输了,能直接开到家门口。想起来,人家给咱办了大好事,咱还骂人家,真是对不起黄支书啊。”

王彦平家的院墙上、窑洞洞壁上,挂满了金黄的玉米,院子里还堆着两大堆玉米。

王彦平说:“虽然黄支书这个人从不撒谎,说啥就是啥,弄啥事也不绕弯子,但是我想着修路的事上还是把黄支书得罪了。没想到去年我住院十几天,黄支书带人把我的玉米地覆了膜,我一点儿都不知道。加上今年雨水好,结果往年一亩地能收500斤玉米,今年一亩地收了1000斤。”

覆 膜

今年玉米收成好了,村民们高兴了。可是去年在覆膜时,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村民并不认可。

为了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黄继龙带着村干部和技术员,挨家挨户做工作。

村民王彦俭回忆——

“去年农历九月初十,黄支书带着人要给我的玉米地里覆膜。祖祖辈辈没见过这事儿,土里刨食都不够,还要土上盖一层塑料,所以我不同意。

黄支书说那就把我的侄子王有有的地覆膜。王有有是个孤儿,我帮着种王有有的地,黄支书帮着王有有上学。我也不同意给王有有的地覆膜。

我被黄支书劝烦了,就说那等到把粪上到地里,明年春天种玉米时再覆膜。黄支书说只有当时覆膜才有用处,迟了就不行了。后来王有有的地里覆了膜,我的地里也覆了膜。

没想到覆膜后,加上雨水也好,今年收成整整能多一倍,这得多挣多少钱啊。实在对不起黄支书,人家为了娃、为了我,结果我还说了人家。”

在覆膜的39天里,黄继龙几乎没日没夜干活。覆膜结束的当天,天气突然变了,下起了冰冷的秋雨,干活的人都跑回家了。黄继龙发现有一块地里的地膜被大风卷起,这家人怕冷不愿下地,黄继龙拉着这家男主人和自己压地膜。干完后,黄继龙骑着摩托车回村委会,天黑路滑,摩托车滑倒,断了两根肋骨。

黄继龙自己掏钱住了院。当大学生村官白丽娜去看他时,黄继龙对她说:“对不起,这一个多月,每天都说要骑摩托车送你回镇上休息一下,都没时间办到。”白丽娜看着黄继龙脸色蜡黄地躺在病床上,当场哭了。

服 务

黄继龙的农用三轮车被村民叫作“免费服务专列”。一听到“突突突”的三轮车声,村民们都知道是黄支书来了。

村民李治军得了食道癌,没钱不能去医院。黄继龙开着“免费服务专列”把李治军送往县医院,又拿出1万元,雇车把病人送到市医院做手术。

村民吴杰两口子因家庭琐事争吵,妻子一气之下服了农药。黄继龙开着“免费服务专列”把她送到医院,抢救了下来。

村民王志奎回忆——

“有一次,我在木钵镇街上时下雨了,就骑着摩托车赶紧回家。路上雨越下越大,走到山脚下,沟里泥水很猛。突然看到路边放着黄支书的‘免费服务专列\’,车上拉着几袋面,水已经把面泡了,但是没有人。我听到有人喊,一瞅,3个学生娃手拉手在沟里趟泥水,黄支书拉着一个学生娃往上爬。我扔下摩托车,帮着把几个学生娃拉了上来。

雨小了,我和黄支书浑身是泥,两个人互相瞅着嘿嘿笑。黄支书边抽烟边说‘今天不是咱俩,这几个娃就出大事了\’。”

村里的这条沟没出过人命,但是每年要出几次事,摔断胳膊或者腿。村民经过时都很小心。如今,这里有了“继龙桥”,村民们再不担心了。

村里的副支书王志祥原来有个工程队,一年在外面自己能挣30多万元,是村里的“能人”。黄继龙一再劝王志祥回到村里,带着群众一起致富,王志祥一直没答应。

有一次,王志祥晚上回村,过沟时看到黄继龙一个人在修土桥。王志祥说:“我问黄支书,天黑了你怎么不回家。黄支书说昨晚下了雨,担心有人经过会掉到水里,所以修一修。”王志祥很感动,就帮着黄继龙修好了土桥。

还有一次,王志祥发现黄继龙一个人在村民的地里干活。王志祥回忆:“我问黄支书,怎么一个人在别人的地里干活。黄支书说,刮大风,别人回家了,担心风把地里的地膜吹走了,就帮着压一压。”王志祥感动之余,就帮着黄继龙干完活,然后拉着黄继龙要到家里休息一下。黄继龙说:“不行,我家的粮食在地里,要赶回去晚上背粮。”

这两件事打动了王志祥。2011年11月,王志祥回到了村里,担任了副支书,协助黄继龙工作。如今,王志祥担任了村委会主任的职务。

孝 子

村上有位50来岁的“老光棍”,第一次骑上摩托车,路上遇到黄继龙的父亲。“老光棍”控制不住摩托车,黄继龙的父亲向左躲,摩托车向左追,向右躲,偏偏向右追,结果把黄继龙的父亲撞成腿骨骨折。黄继龙把老人拉到县医院治疗。3个月后,老人才下了地,前后花了3万多元。

村文书吴锋给“老光棍”出了个主意,“老光棍”拿了3000元,送到黄继龙家作为补偿。

吴锋回忆——

“黄支书对‘老光棍\’说,‘我平时出钱给别人看病,我爸住院了当然我自己承担。\’坚决不收‘老光棍\’的钱。

‘老光棍\’见黄支书不收钱,就提出到黄支书家里干几天活作为补偿。黄支书不仅拒绝了,还把一箱牛奶和一只鸡塞给‘老光棍\’,送给‘老光棍\’的老母亲吃。”

吴锋说:“黄支书这个人,心太善了。要是别人,不仅要钱,还会趁机多要。”

村民王志奎说:“有一天下午四、五点钟,我瞅见黄支书站在地埂上擦眼泪,我问他咋了。黄支书说老人在县医院住院,跟前没有人照顾。我催他赶紧照顾老人去,黄支书说村里的活没干完,别人做不动工作,得靠他干。”

在父亲住院期间,黄继龙每天天黑后,就赶往县医院照顾老人。早晨7时前,又赶回村里工作。一来一去,每天要赶30多公里夜路。

黄继龙是村里出了名的大孝子,每晚要先到父母屋里说一会儿话才去睡。父亲去世后,更是不论多晚,只要回到家里,就先陪母亲聊聊天才睡觉。

亲 人

黄继龙兄弟3人,大哥早分家另过日子,二哥在银川做生意,黄继龙和父母一起住。这些年,二哥黄继明给了黄继龙巨大的经济支持。黄继龙给村民垫付的很多钱,都是黄继明给的。

黄继明说:“有时我问老三,钱都干了什么,老三说,二哥你别问了,反正我没乱花钱。”

二合塬村原支书王正财是黄继龙的入党介绍人。王正财说:“黄继龙是个实在人。但是这个人的缺点是不讲情面,包括自己的家人在内,一视同仁。”

黄继龙的大哥就一度对黄继龙很生气。

大哥家里生活很困难,一个儿子有先天性心脏病。有一年政府补助困难村民进行危旧房改造,村民小组根据贫困状况把黄继龙大哥的名字报了上来。黄继龙在会上不同意,说是大哥有困难,弟兄们互相帮帮就可以了,把名额留给其他人。

大哥知道后很生气,质问黄继龙:“你是村支书,我从没沾上你的光就不说了。可共产党给我的钱,你凭什么不给。”黄继龙始终一声不吭。

在银川的二哥知道了,打电话劝大哥和黄继龙。二哥说:“黄继龙就是一头倔驴。他应该给大哥解释解释,哪怕两个人吵一架,出口气也就行了,可黄继龙从来不吭声。”

黄继龙去世后,大哥哭得一塌糊涂。大哥说:“老三在,就是怄个气也好。现在老三走了,只要天黑了,我心里就急得不行。”大哥说:“其实,他做的都是好事,可我再没机会对他说了。”

黄继龙的妻子范喜玲总觉得黄继龙太累了。她回忆,别人的庄稼都拾掇好了,自家的庄稼还在地里长着。妻子说:“这些活不干不行。”黄继龙白天忙村里的事情,她和黄继龙就在晚上到地里干活。前半夜有月亮,就前半夜上山。如果前半夜没月亮,就先睡一会儿,等后半夜月亮上来了,再去干活。

妻子记得出事那天,黄继龙要给对面山顶上的村民送化肥。她觉得山太高,路不好走,就让黄继龙和她先锄完家里的玉米地再说。但黄继龙还是去送化肥了。47岁的妻子说:“一家子就指望着这么一个人,结果他走了。”

八旬的老母亲王正兰很心疼黄继龙半夜干活,她记得有一次黄继龙半夜收豆子,眼皮都被刺破了。老母亲说:“我经常对他讲‘娃,你缓一下,干公事也要注意身体。\’可劝不住啊。”

老母亲说:“我高兴的是,我娃一辈子没亏过人。我难过的是,如果让娃害上两天病,我照顾两天,陪上两天,娃再走,我心上也能痛快些。”

父 爱

黄继龙的女儿黄雅茹今年25岁,在银川打工。

黄雅茹说:“我爸不爱说话,很少和我聊家常,我平时还有点怕他。”

黄雅茹记得,一生中唯一一次和父亲顶嘴,是上初三的时候。那时,黄雅茹在木钵镇学校住校。每逢周五,离家远的孩子等家长送馒头,作为一周的干粮。别的同学一下课就能拿到馒头,可黄雅茹总要等好久,才能看到父亲骑着摩托车赶来。有时天黑等不到父亲,黄雅茹悄悄在被窝里流泪。第二天门房的人会把馒头拿来,是父亲连夜送来的,寄放在门房了。黄雅茹心里抱怨父亲,难道村上的事情比亲女儿还重要吗?她越想越难过,后来决定再晚也要等父亲、见父亲。一次,黄继龙送来馒头时看到黄雅茹深夜站在校门口,就训她:“这么晚了,你一个女娃娃,在外面等啥。”黄雅茹哭着顶撞黄继龙:“你知道你走夜路我多担心吗,再这么晚就不要给我送馍了。”从没见过女儿顶嘴的黄继龙愣住了。许久,黄继龙掏出5元钱塞给女儿,说:“下周要是来晚了,你就在外面先买点吃的,不要等。”那是黄雅茹记忆中父亲唯一一次给过的5元钱。

黄雅茹记得,见父亲最后一面是今年正月初六。黄雅茹要回银川上班,父亲骑着摩托车把黄雅茹送往镇上坐车。父亲的脸冻得铁青,黄雅茹取下围巾要给父亲围上。父亲怕把黄雅茹冻着,坚决不让。到镇上时,父亲已冻得说不出话。黄雅茹让父亲到路边商店暖和一下,父亲一定要陪着黄雅茹站在路边等长途车,直到看着黄雅茹上了车。黄雅茹说:“我至今忘不了爸爸冻得通红的脸,忘不了站在寒风里打着颤给我招手的样子。”

黄雅茹记得,2008年参加工作时,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父亲买了一部手机,那是黄继龙一生用过的唯一一部手机。

黄雅茹记得,2011年春节给父亲买了一套休闲西服,黄继龙一直舍不得穿。到了2012年5月,黄继龙和镇上的干部去西峰考察学习,黄继龙才第一次穿上这套西服。妈妈给黄雅茹打来电话说“你爸觉得上衣小,扣上太紧”,黄雅茹就给黄继龙打电话,告诉父亲这种西服是不系扣子的。那次电话也是黄雅茹和父亲通的最后一次电话,不到1分钟时间。

黄继龙考察学习时,穿着这套西服和同行的领导、同事合了影。这是黄继龙这辈子穿得最体面的一次,合影也成了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张照片。黄继龙去世后,家里找不到他的照片做遗像,就从这张合影里裁下放大。

出 事

去世前的几天,黄继龙是这样度过的——

5月13日,到木钵农村信用合作社,衔接50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

5月14日,全天在石嘴桥工地,与工人一起搬石头。

5月15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联系单位庆阳市科技局向二合塬村的救助户发化肥,黄继龙自告奋勇把化肥拉到村部,然后给两家孤寡户分别送去。

5月16日上午,黄继龙在村部和大家商量办养羊合作社和修建小学。

5月16日下午,黄继龙为李宝鹏家送化肥、种子和贷款表。李宝鹏的家单独在一个山顶上,上山的路很难走。村民张彩凤回忆,那天听见黄支书的“免费服务专列”的“突突”声,知道是黄支书给李宝鹏家送完化肥下山了。她突然看见黄支书的农用三轮车速度很快地冲下去,接着听到“咣咣”两声。张彩凤跑下去,发现黄支书的农用三轮车掉下去了,就赶快和另一位赶来的妇女下到沟底找到黄支书,当时黄支书已经不行了。

黄继龙出事的地点,道路极陡,坡有45度左右,还拐了个弯。如果下雨,连摩托车都走不成。

后来分析,农用三轮车的刹车失灵,黄继龙从车上掉下去后,被车砸中,当场去世。

黄继龙出事时驾驶的农用三轮车是二哥黄继明给他新买的一辆,刚开了一个多月。村文书说:“新车用上一个月,就要紧一紧零件。黄支书这个人啊,就是太忙,光用车不保养车。”

站在没有围墙的李宝鹏家前面,对面4座山梁看上去是褐色的,那是黄继龙带村民退耕还林还草的7400多亩山地;左侧山梁的梯田一层一层如带子般优美,那是黄继龙带人推了8年,才推出来的2000多亩梯田。

村文书吴锋说,在黄继龙带领下,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765元提高到去年的3009元,翻了两番。

村文书吴锋还说:“这么多年,二合塬村从没出现过上访的人,就是因为黄支书不贪。”

送 别 

二合塬村共有179户900人,居住很分散。从一家到另一家,有时走路要好几个小时。但是送别黄支书时,家里自发来了300多名群众。

二合塬村过丧事的习惯,是每家搭20元的奠仪。但是群众说,送20元钱,不如送黄支书一句话,让10年后大家还记得黄支书生前是怎样干事的。于是群众凑钱买了一丈二尺长的黑布,准备写上一句话。先议论写成“沉痛哀悼黄继龙”,大家觉得没说清楚,否定了;又议论写成“黄继龙同志精神永放光芒”,大家觉得还是差了点什么。最后,群众一个字一个字的想,凑成了两句话,写在了黑布上——“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为民干群情深,愿未竟身先卒千家哀悼山水垂泪”。

如今,黄继龙的坟,独自处在一座山的半山腰,位于他的家和村部的中途。黄继龙,仍然在默默地守望着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深爱着的村民,深爱着的亲人。

新闻推荐

环县农民有了好帮手本报通讯员 文璟 李文 梁森

去冬今春,在环县的农村,许多农民流行使用一种小型电动玉米脱粒机。环县演武乡佛岔村的李志龙说:“这种脱粒机轻巧易用,工作效率也不赖。”近年来,随着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环县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这种...

环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环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