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芳华”绽放 激励子孙成长
[摘要]八旬老兵与本报签订“出书”合约
时下的青岛,疫情消散,春暖花开。4月7日,86岁读者金玉莹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本报编辑部与本报签订了“出书”合约。满头银发的金玉莹,腰杆笔直,说话中气十足,“这样我心里就更踏实了,有你们的帮助,‘出书’的事情不难办了。 ”
部队女兵爱写作
年轻种下文学梦
家住青岛市市南区的金玉莹,出生于1936年。1949年7月,不到13岁的她,穿上军装,走进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成为了一名舞蹈演员。
在文工团跳舞、演话剧之余,金玉莹还积极参加部队组织的“扫盲班”。“小时候没上过学,参加扫盲速成班,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金女士说,由于表现突出,团里送她去北京、上海等地培训,回部队后,她还当了台词教员。 “我写过的一些小文章,战友们看了都说很不错。 ”从那时起,一颗文学梦便在她的心里扎了根。
74岁进入写作班
用文字记录生活
据了解,2010年,74岁的金玉莹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用优美的文字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才是真本事。 ”
不过,金玉莹坦言,刚开始学写作比较吃力,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她逐渐找到了思路。 “几乎每天都伏案写作,眼睛都看花了,后来做了手术。”眼睛康复后,金玉莹又开始继续上学,继续写作,一直持续到现在。“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努力学,我一定能克服困难超越自己。 ”金玉莹立志要把写作学精学透。
2019年,青岛市委老干部局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比赛,金玉莹的文章获得最佳作品奖;2021年,建党100周年,金玉莹的作品在青岛市委老干部局举办的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屡次获奖的经历,给了金玉莹莫大的鼓励。由于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金玉莹的许多文章也被各大报刊选用。
“我想把之前的获奖作品和在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全部收录在这本书里,这也是自己成长的见证。”经历过旧时代的苦难煎熬,也见证着新时代的日异月新。各种人生际遇,甜酸苦辣、喜怒哀乐,一件一件萦绕在金玉莹的脑海,她要把这一切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子女都支持“出书”
让人生不留遗憾
金玉莹共有 3个子女,在他们看来,母亲在86岁仍伏案写作,是激励子孙们最好的榜样。 “我们非常支持母亲! ”金玉莹的女儿郑霆说,“母亲写了这么多年,我们不希望她的努力白费,能出本册子,记录她宝贵的人生经历,这不仅是留给我们后代的纪念,也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
4月9日,金玉莹家里热闹非凡,“今天周末,孩子们都回来了,我把‘出书’的事告诉大家,他们都特别高兴,也都非常支持我。”金玉莹告诉记者,女儿郑霆是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这几天一直帮着整理文稿,“希望这本册子能给后代的工作、生活一些启发,留下些精神财富。 ” 记者 尚美玉
新闻推荐
天地清明,春暖河山。在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漫步在崂山大地,处处洋溢着奋斗的激情,崂山区3万多名党员干部以只争朝...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