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递增,不减的是那份持久的守护 王哥庄街道开展“小乡贤”评选活动,本报将对部分事迹宣传展示

半岛都市报 2019-06-19 01:37 大字

开栏语

□文/图半岛记者陈绪卫

乡贤人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开拓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者、山海小城王哥庄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根据区委宣传部要求,结合街道乡村振兴战略、构建“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进工作要求,街道开展了“小乡贤”推荐评选工作。通过本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等方式,推荐出在党政机关、科研机构、教育卫生、“两新”组织等领域的先进群体和以社会名人、优秀基层干部、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为主的先进典型。“小乡贤”评选共分敬老爱幼小乡贤、促进和谐小乡贤、创业带富小乡贤、热心公益小乡贤以及家风优良小乡贤五类。自本期开始,本报记者将对部分成绩突出、事迹感人的候选人事迹进行宣传展示。

敬老爱幼小乡贤候选人:曲家庄社区居民刘秀爱七年如一日照顾卧病在床婆婆

热心公益小乡贤候选人:江家土寨社区卫生室负责人陈珍燕20年如一日守护居民健康

在曲家庄社区有这样一个好媳妇:她视公婆为亲生父母,七年如一日照料重病在床的婆婆,她是一个平凡人家里的不平凡媳妇。她就是被无数婆婆羡慕、被无数媳妇视为榜样的“好媳妇”——刘秀爱。

刘秀爱和丈夫结婚后,一直和婆婆一起生活,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出海捕鱼,孝敬老人和照顾年幼子女的重担落在了刘秀爱的肩上。几十年来,她们婆媳情同母女,她从来没和婆婆红过脸,像亲生女儿一样,“生活中没有口角和矛盾是不可能的,最主要的是能够相互体谅。”刘秀爱说,婆婆也不容易,并且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她心里一直记着。

2011年,85岁的婆婆摔了一跤后,生活不能自理了,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刘秀爱从来没有抱怨脏、累,一心扑在婆婆身上。为了不让卧病在床的婆婆卧床过久而生褥疮,她定时要给婆婆翻一次身。每隔几天,就用温开水把老人的全身擦洗一边。“老人在床上呆久了,经常会着急。”早些年婆婆身体状态好一点,刘秀爱还会将婆婆抱到门口晒晒太阳,并招呼邻居陪着一起聊聊天、解解闷。

2016年,婆婆患有认知障碍,脑子糊涂,经常像孩子一样发脾气,有时候谁也不认识了,而且爱骂人,但刘秀爱却没有半点怨言,总是耐心安抚,让老人安静下来。等到老人有意识的时候,看到刘秀爱一直守在跟前,老人拉着儿媳妇的手,眼里含着眼泪,嘴里嘟囔着:辛苦你了,辛苦你了。

刘秀爱对婆婆的照顾,尽管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但却处处从婆婆的角度着想。婆婆喜欢吃粗粮,她就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饭,尽量调剂好她的饮食。有一次婆婆想吃海菜饼,可是家里没有海菜了,天晚了市场也关门了,她就到社区开农家宴的饭店挨家挨户找,终于在一家农家宴店里找到了海菜,让婆婆吃上了心心念念的海菜饼。

2018年,92岁高龄的婆婆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在照顾婆婆的2000多个日夜,刘秀爱寸步不离,离开时间从来不超过一个小时。“只要离开一会儿她就喊我,叫个不停,我一步也不敢离开。”她说。

刘秀爱多年的身体力行为子女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从小养成了孝敬老人的好习惯,参加工作后,每次领了工资孩子们都会给老人买营养品和衣服,尽一份孝心。“这么多年来我妈妈对奶奶一直都这么好,每天都照顾她,从来没什么怨言,我从她身上真正体会了‘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刘秀爱儿子告诉记者。

在王哥庄街道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怀着一颗热心与真心,踏踏实实工作,用二十余载的悠悠岁月,点亮了社区居民健康生活的希望;一提起她,社区居民都直竖大拇指,说她医术精湛;她也是一名有着十余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她便是江家土寨社区卫生室负责人陈珍燕。

记者来到江家土寨社区卫生室时,陈珍燕正在认真地给一位老人检查身体。老人患有严重的腰疼病,一到阴雨天就痛疼难忍,每次都要在老伴的搀扶下,来卫生室找陈珍燕治病。陈珍燕询问了几句,按摩、针灸、拔罐,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很快缓解了老人的病痛,“每次腰痛就来找陈大夫看病,她医术好,又比较了解我的情况,我这病,全指望她。”老人向陈珍燕伸出了大拇指。

“我父亲就是个社区大夫,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行医看病比较感兴趣。”谈及自己与这个职业的不解之缘时陈珍燕说,从青岛卫校毕业后,她就回到了家乡,女承父业跟着父亲一起干起了乡医,这一干就是23年。

在陈珍燕的眼里,病患的需要就是命令,出诊时间永远是“随叫随到”。时日一久,社区居民给她总结了“四不管”,即不管白天晚上、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本村别村,不管谁登门,只要病患有求她必到,绝不推辞。

2018年除夕当天下午,陈珍燕在家包饺子,有居民来电话,要到卫生室拿感冒药,她二话不说扔下手里的活就赶了回去。初二晚上,她刚要吃饭,接到电话有居民感冒发烧。她便又匆匆赶了回去,原来是居民带着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来打针,她的举动感动了小伙子,他还随手发了微博为她点赞。

作为乡村医生,陈珍燕不仅要在卫生室坐诊,还需要到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家中回访。今年80多岁的老人冯作兰便是签约了家庭医生中的一位。老人2017年春天突发脑血栓,由于年岁已高,行动不便,陈珍燕每周不定期上门服务,给她量血压、测血糖以及做按摩、针灸等康复工作。据了解,社区共有像冯作兰这样的签约居民600余人,“定期给签约居民查体、量血压、测血糖,对于腿脚不方便或刚出院的居民,我们还会上门服务并进行随访。”陈珍燕说,她会根据患者情况具体指导用药、饮食和运动。她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下班时间也经常会接到签约居民的问诊电话。

二十三年的行医路上,陈珍燕用热情与责任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守护着2500余名社区居民的健康。在她身上,“医者仁心”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她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名医者悬壶济世的神圣职责,践行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新闻推荐

居民手造船模,献礼海军70华诞 沙子口居民段广智纯手工制作船模,表达对祖国的深情

文/图半岛记者王永红提到沙子口街道段家埠社区居民段广智,很多人都不会陌生,2015年段广智因爬上3楼窗台,只手托起4楼...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