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研磨高铁毫厘间 挑战细如发丝的操作空间拥有五项国家发明专利
□本报记者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邓旺强
“过去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轮带’,我的工作就是给动车组装上可以让其跑起来的转向架。”10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优秀产业工人代表宁允展说。
宁允展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研磨班的一名车辆钳工,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杰出代表。
“定位臂”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很陌生。宁允展说,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转向架就是它的“腿”,而“定位臂”作为转向架上构架与车轮之间的接触部位,相当于人的“脚踝”,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经机器粗加工后,“定位臂”上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磨少了,精度不达标,磨多了,动辄十几万元的构架就会报废。
宁允展主动请缨,挑战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通过反复琢磨和试验后,他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通过分层、交错、叠加式研磨,像绣花一样,将“定位臂”接触面织成了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从2006年至今,宁允展就是在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精雕细琢。12年来,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他经手了不同速度等级、十多种动车组车型的转向架研磨,从没出过次品。
为了练手艺,宁允展在家里专门搭了一个“小车间”,里面满当当放置着小机床、电焊机、打磨机和各种各样的工具,成为他业余时间的“第二厂房”。除了电焊,宁允展还在这个第二厂房自学了机加工、电脑绘图等多样技能。他说,只有多掌握一些手艺,才能将它们融会贯通,想出更多解决难题的好点子。
转向架检修加工部位容易损伤,且修复难度大成本高一直是行业内公认的难题。宁允展琢磨着,将自己的研磨技术和焊接手法结合,看看能否发生“化学反应”——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能够有效还原加工部位,这就是他独立发明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此后,宁允展又发明了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攻丝引头工装、动车定位臂螺纹引头定位工装……他发明的工装和先进操作法,每年能为企业节约创效近300万元。
从业20多年来,宁允展拥有5项国家发明专利。由他研磨的转向架装在1000多列高速动车组上,累计奔驰20多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万多圈。
新闻推荐
“竞赛先行”竞赛组织青年先锋队保驾护航 省运会竞赛组织接轨国际标准
■聚焦省运会□本报记者王建本报通讯员袁华强10月20日,第二十四届省运会将在青岛市民健身中心落...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