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村落生生不息新发展 西三都河村拥有古树及明清古建筑,获评首批省传统村落

半岛都市报 2016-08-26 00:00 大字

守护村庄600余年的“神树”。

古村落建筑。

门口的石柱诉说着历史。

村里的甜瓜大棚。

硬化路面非常宽敞西三都河村,地处莱西市姜山镇西南端,是一座古貌犹存的明清古村落。村庄南头,一株树龄600多年的黑檀古树历经沧桑,树冠像硕大的伞盖,仍在庇护着古村落的村民。西三都河村还保留着221间明清古民居,老房墙壁上的砖雕艺术被列为青岛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接下来的岁月,古村将开发新的发展途径,续写以前的辉煌。

村里有棵600余岁的“福树”

在西三都河村有一棵神树——黑檀树。这棵巨树直径巨大,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起来,虬枝苍劲。古树周围专门划出了一片地域,周围用玉石围栏保护了起来。

黑檀树下专门有一石碑,记述这棵西三都河的宝树,当地人将此树称为山八樠。邵氏族谱记载,邵氏先祖邵迪,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率妻子儿女在现西三都河村落户。永乐三年,邵公见一群候鸟自南方向北迁徙,一候鸟突然离开众群,在邵公头顶盘旋数圈,张口吐落一粒种子。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小树,数载后,枝叶繁茂,树形奇瑰,得邵家众力呵护,历年无损,直至今日。

黑檀古树底部巨根向外突出,主干矮而粗壮,径围达到5.75米,高度有16米多,树分三大枝杈,杈枝弯弯曲曲如一条条腾飞的巨龙,十分壮观。西三都河村书记邵伦泽介绍,黑檀树在北方很少见,这棵古树生长茂盛,遮地面积达到了1000平方米,上世纪40年代曾容纳一个连的士兵在树下休憩,上世纪90年代就被确定为山东省二级保护植物。

由于年代久远,树木一部分枝干在岁月的侵蚀中已经腐烂,树中心出现了空洞,为了保护好树木,村里派专人用杀菌剂兑着水泥将树木空洞添封,防止雨水冲刷对树木造成进一步的腐蚀。同时,为了防止枯枝坠落,村里在树下架设了多根钢柱支撑多条树干。

“这是庇佑我们村的神树,也是我们的福树,我们一定会保护好它。”邵书记说,之前有人偷窃树干,为了防止这种事再发生,就在树木的周围装上了监控,防止不法分子的破坏。

古建筑诉说历史故事

据了解,村里共有古建筑房屋221间,以清朝中后期建筑为主,距今已有220多年历史,其中厢房43间,面积2295.54平方米,庭院面积3974.64平方米。古建筑整体保存完好的有5家,共25间;保存较好的有12家,共48间。其余的门、窗、墙体等已经更换。正是凭着数量众多的清代建筑,姜山镇西三都河村成功入选首批省传统村落。

因着清代的繁盛,西三都河邵氏人不少人经商致富,兴建田产,现在西三都河村仍有不少独具风貌的古建筑。据邵伦泽介绍,村里的古建筑房屋以清朝中后期建筑为主,距今已有220多年。古建筑整体保存完好的共有5家,共25间,保存较好的12家、48间;其余的门、窗、墙体等已经更换。

西三都河的这些古建筑,基本上屋顶都是小青瓦,多始建于清代乾嘉盛世时期。该类古民居是由四五间正房为主体的四合院式清代建筑,两厢保存基本齐全。屋脊用花形构件配合以小青瓦,两端有吻兽,一般为龙头式样,有的檐端外悬,并雕刻着吉祥图案,十分气派。现在市民过去观赏,会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

这些房屋从外边看上去只是矮矮的一座门楼,进去以后才发现别有洞天。刚进门是一面影壁,往右拐却不是院子而是一条胡同,胡同西边则并排着三个屋顶,东面是一堵岁月痕迹明显的石墙。这些宅子大门用木头制成,上有门楣雕花。门口铺有石头台阶,大门的两侧是刻有吉祥图案的石鼓和长条形门墩,石鼓上前雕狮子图案,左右雕刻着麒麟,下面石墩分别雕刻着鹿、牛等动物图案,门内设有定门柱,属于典型的富商或豪门人家的建筑风格。

古村如今有了新发展

历史上的西三都河村经济繁盛,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衰落,现在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种粮食、甜瓜,有的村民还尝试种植大棚葡萄。虽然现在经济情况一般,但是对未来经济的发展,邵书记充满了信心。

据邵书记介绍,因为村庄被评为古村落,政府将拨款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全村的古建筑都会得到保护性维修。“历史不能遗忘,古建筑就是历史很好的承载体,我们在保护历史、古建筑的同时,也会利用古建筑为我们创造价值。”邵书记说,他现在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在充分利用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藏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村的魅力。

据传,在明清西三都河村兴盛时期有大大小小的旅店、饭店近20处。直到1920年前后,这个古村的大街上还有旅店3处、饭店3处。客商们来来往往,不但促进了西三都河村一带的饮食服务业,也带动了这一带的商贸零售业。据传在清中期,这里曾经有近10家店铺,经营日用杂货和咸鱼、虾酱等。邵书记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再续以前的辉煌,让村民也开设农家宴、旅店等,从而带动村里经济发展,让村民走上富裕之路。

文/图谢浩军

新闻推荐

“半岛”帮我做好幼儿教育事业 莱西市机关幼儿园老师刘俊玲:祝半岛越办越好,勇立报业潮头

刘俊玲正与孩子们一起阅读装订成册的《半岛都市报》。[我与半岛的故事]文/图半岛记者孙澳丽自2002年订《半岛都市报》以来,莱西市机关幼儿园老师刘俊玲便养成了每日读报的习惯。无论是非典时期报...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