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我11岁的养父 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张清珍被养父张梅松收养时,还不到10岁。小小的张清珍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年轻帅气的军官,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命运:“女娃上什么学? ”“得上学! ”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农村经济条件差。当时住在青岛即墨农村的张清珍家中姊妹7个,她是老大,照顾弟弟妹妹,做工补贴家用,一辈子的日子一眼就能望到头。
张清珍干活麻利,学习天分也高,但当时农村女孩子“没有上学的”。得知这一情况,在福建驻军的张梅松给张清珍的爷爷来信说,我收养清珍,资助她上学。但张清珍的母亲不同意,“你资助了清珍的学费,我家里也舍不出去一个劳力。 ”
母亲阻止自己上学,张清珍就白天干活晚上偷着学,成绩照样出类拔萃。后来,张梅松说服了张清珍的家人,让她继续上学,学费由张梅松资助。
1954年,15岁的张清珍考上初中,张梅松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回家探亲时,按老家的传统,立了收养字据 。就这样,张梅松一个20多岁、还没成家的小伙子,突然多了个“孩子”,从此开启了一段七十多年的父女缘分。
得到上学机会的张清珍没有辜负养父张梅松的期望,她从初中到高中、大学毕业,一直名列前茅。进厂工作、入党提干,如今83岁的张清珍,是高级工程师、山东省应用研究员,在纺织行业贡献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骄傲:一个“展扬”的军用黄书包
当时,考上初中的张清珍在青岛城阳上学,从部队回家探亲的张梅松提前在城阳站下了车,到学校看望自己的 “女儿”。 “清珍,我来看你。 ”说着,张梅松递给张清珍一个黄色的军用书包。“那书包背着可是真‘展扬’,同学们都没有。 ”张清珍回忆说,那个书包自己背了好多年,喜欢的不得了。这次探望,让张清珍成为了学校孩子们羡慕的对象,知道她有一个帅气的军官爸爸,还得了一个别人都没有的军用书包。
张梅松结婚前,把张清珍的情况跟女方说了,女方也很支持。婚后,张梅松与妻子时常给张清珍寄粮票、布票,每学期及时寄来学费。张清珍说,养父他们一直省吃俭用,对我却很大方。张清珍结婚前,远在北京,不能及时赶回来的张梅松夫妇,给张清珍寄来了一堆结婚用的物品,其中有一床绸面做的被子。晾晾晒晒几十年,这床被子张清珍从来没舍得盖过。
敬重:“不仅供我上学,也是我人生的领路人”
张梅松在部队时,几乎每月都给张清珍写信,“生活上一定要艰苦朴素,要帮助同学、尊敬师长……”如今回忆起来,张清珍还清楚记得张梅松信中的话语,“养父一直在用部队上的教导来要求我,对我影响很大,我也早早入党提干,懂得要为国家做贡献。 ”
张清珍回忆说,张梅松十九岁参军,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0年,张梅松参加抗美援朝,在上甘岭激战中荣立二等功。军旅半生,张梅松一直艰苦朴素,爱才惜才。离休后,张梅松又资助了三名大学生,非典和汶川大地震等特殊时期,张梅松也发动家人一起捐款捐物。
遗憾:养父去世,没见到最后一面
后来,养父转业回到青岛市黄岛区,虽然彼时两地之间要坐船往返,但是父女见面的机会也更多了,张清珍经常去看望养父。
去年,身体一直很好的张梅松,意外摔了一跤,住进了医院。因为疫情影响,家人都不允许探望。等张清珍得到消息,已经是弟弟打来的电话:“大姐,爸爸走了。”张清珍不受控制地哭了起来。遗憾、懊恼,种种思绪涌上心头。“一辈子的深厚恩情,却没见到养父最后一面”,每当说起这件事,张清珍眼泪就往下掉,这是她最大的遗憾和心结。
养父的恩情,张清珍一生难忘。张梅松一生心系家国,他是张清珍一生的榜样,也影响着身边所有的人。记者 程聪丽
新闻推荐
位于青岛市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的青岛网红直播基地,被称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服装不夜城”。在这里,每到夜晚几十家直播商铺便开...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