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杆良心秤要有“定盘星” 孙连勇30年制4万杆秤,从不缺斤短两

齐鲁晚报 2016-12-19 00:00 大字

▲岁的孙连勇年间做了4万余杆秤,从不缺斤短两。▲用舞钻在秤杆上钻铜丝粗细的秤星眼,要求非常精密。▲制秤是个技术活,上秤星、秤钩、包铜皮都有讲究。▲制秤是件良心活,最关键的就是校秤,必须分毫不差。曾几何时,杆秤是走街串巷、集市摆摊商贩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今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用得越来越少。在即墨金口镇庙东一村,今年岁的孙连勇,仍默默坚守着祖辈流传下来的多年的制秤老手艺,年间他做了4万余杆秤,从不缺斤短两,如今也面临手艺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五代人传承年

在孙连勇的家里,制作间的墙上挂着几十杆制作好的秤,制秤工具凌乱地摆了一屋子。“我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制秤,到现在已多年了。”孙连勇说,他的制秤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传到他这一代是第五代,已有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年代后期经济迅速发展,商品交易增多,杆秤制作非常红火。”孙连勇说,年来他经历了杆秤的辉煌和衰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一个月制作杆秤就能赚多元,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元,比当时工人的工资要高出许多,最多的时候他一年销售杆秤。包括他在内,整个家族有7个人靠制杆秤吃饭,在即墨地区当时有家制秤作坊,多人在制秤。

做秤难在“准”上

“从选杆到制作完成一般需要三四十道工序,一般两个小时就能制成一杆秤。”孙连勇说,制作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工活,工序繁琐复杂,但是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分毫不差。制作杆秤首先从制作秤杆开始,秤杆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遇水不易变形的木料,一般选用黄桐草木料,将选好的木料用刨子刮成粗细均匀、表面圆滑的秤杆。接着,在打磨光滑的秤杆上钻孔,再在秤杆两端套上铜皮,既美观,也能减少磨损,接着安装上秤刀、秤钩。

“制秤是件良心活,最关键的就是校秤,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偏差。”孙连勇说,校准好的秤杆上用铅笔划分出斤两,再手工钻上秤星眼,一杆称重公斤的杆秤要钻多个秤眼。之后将一段段细铜丝插入秤眼中,折断、锉平,留下一个个秤星,最后打磨上光,一杆秤就制作完成了。

孙连勇制作的杆秤拿到集市上摆摊销售,每杆价格大约多元。年来他一共制作了4万杆秤,称重最大的杆秤可以称公斤,最小的只能称重克,从不缺斤少两。“一般称重公斤的杆秤,误差不超过克。”

手艺面临失传

如今,电子秤凭借简单、快捷的特点受到商贩们的喜爱,杆秤逐渐开始衰落。“目前我们家族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坚持制作杆秤,许多制秤人都开始转行。”孙连勇说,如今杆秤的销量每况愈下,他一年最多能卖五六百杆,除去成本一年收入还不到两万元。为此,他的妻子经常劝他转行去上班,但他舍不得放下这门祖辈世代传承下来的制秤手艺。

“我想让我的儿子接我的班,但是他宁愿找个工厂上班,也不愿传承制秤这个行业。”孙连勇也很无奈。他说,制秤工艺复杂,是件很费时间的纯手工技术活,而且前景暗淡,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继承,制秤的工艺也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本报记者宋祖锋

新闻推荐

国际大师出手,雕塑艺术节夺目 第五届青岛(即墨)国际雕塑艺术节开幕,将打造半岛旅游新地标

即墨借助雕塑节,打造半岛旅游新地标。宋祖锋摄本报9月22日讯(记者宋祖锋通讯员于正阳)22日,2016第五届中国·青岛(即墨)国际雕塑艺术节开幕,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雕塑艺术大师聚首即墨。借...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