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致富“私人订制”,扶贫有准头 即墨多举措帮扶贫困户,今年底全市2000多户贫困户都将摘帽

齐鲁晚报 2016-11-23 00:00 大字

▲王玉凤在家编织玫瑰枝条工艺品,每年增收一万元。◤贫困户王淑婷在家里加工面粉,每月收入2000多元。◤在即墨灵山镇慈善扶贫救助中心,当地贫困户家庭每季度可领取价值100元的衣物。文/片本报记者宋祖锋

日子能越过越好,是所有人的愿望。对即墨30个省定贫困村、23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说,脱贫奔小康在以前近似于奢望。但今年底,即墨全市贫困户都将实现脱贫摘帽,到2017年底,即墨全市所有贫困村也将摆脱“贫困”之名。即墨为何能快速帮贫困村、贫困户摘掉穷帽子?

加工石磨面粉,月收入2000多

即墨的许多贫困户都是因为家中有人生了大病重病导致的。今年53岁的即墨移风店道头村贫困户王淑婷的丈夫早年去世,她患有糖尿病需要治疗。大女儿已经出嫁,家里还有一个正在读小学4年级的儿子需要照顾,母子两人的生活都靠家里的7亩多地,每年收入不过5000元,碰上歉收的年份,生活更加困难。

“针对她的情况,我们出资1.3万元帮她家装上一台石磨,让她通过加工面粉补贴家用。”驻道头村第一书记于坤说,今年4月,村庄专门为王淑婷量身打造石磨面粉加工产业扶贫方案。移风店电子商务中心提供小麦、销售加工好的面粉,付给王淑婷每斤1元的加工费,靠着加工面粉,她的月收入能达到2000元以上。自从加工石磨面粉后,她通过辛勤劳动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感觉特别踏实、特别幸福。

“贫困户家里产的鸭蛋、地瓜等农产品都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增加家庭收入。”移风店镇镇长徐壮举介绍,依托农村电子商务中心,当地引导贫困户参与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网上销售,还在平台上设置爱心扶贫专区,专门销售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拓宽了他们的致富路,实现贫困户“就业不出村”。今年,当地电商中心年销售额预计能达到1.4亿,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的助推器。

像扶助王淑婷这种量身打造的产业式扶贫模式在道头村并不是个例,村民王香典借助政府投资的3500元钱,购买电动三轮车,外出赶集贩卖农资,每年增收三四千元;村民王庆还孤身一人,本身无法干重活,家中缺少劳动力,村庄积极协调为其办理低保实现兜底保障,并介绍他去一家企业当门卫增加家庭收入……除了为贫困户量身打造扶贫模式外,今年8月,道头村还投资120万元建设年发电量12万度的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产生发电直接并入国家电网,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依托当地绿色种植产业的优势,村庄还正在建设4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并将大棚租赁给农户经营,预计每个大棚年收入可达6万元,带动村庄贫困户就业与增收。

不花一分钱,贫困户开起“爱心超市”

“扶贫工作不仅要‘面子\’,而且更要‘里子\’。”这是即墨灵山镇镇长宋千秀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扶贫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真正选好适合当地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近年来,即墨灵山镇累计投资1亿元,在西姜戈庄村建成国内最大的食用花卉产业基地,引进玫瑰花品种300多个,打造了占地2000余亩的玫瑰小镇农业生态观光产业园。“园区不但提高了村庄集体经济发展,也是带动助力脱贫的有效手段。”宋千秀说,依托园区产品和市场优势,积极培训推广玫瑰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加盟联合种植。同时,园区还将周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组织起来,到园区从事玫瑰种植、花瓣采摘、卫生保洁、温棚管理等工作,贫困户年均增收1到2万元,推动其稳定脱贫。

今年63岁的王玉凤是灵山西姜戈庄村困难户,考虑到她年龄较大应该少奔波,园区就让她在家里用修剪的玫瑰花枝编织工艺品。“现在算下来,一年能多收入1万多元。”王玉凤说,她年轻的时候就经常用枝条编织提篮等用品,园区提供的编织工艺品的路子也非常适合她。

今年以来,即墨市灵山镇积极实施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和一户一策扶贫等多元化帮扶举措,引导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帮助贫困户自主创业脱贫。灵山镇索戈庄村贫困户赵成华在村里开起了一家爱心超市(服装直销点),根据不同季节需求到镇商品直销中心挑选服装拿到超市里售卖,不论大小、款式每件只需支付5元钱,销售溢价部分归自己所有,滞销服装还可以退换,月收入达800元左右。

据即墨市扶贫办主任鲁明秀介绍,目前,即墨市在贫困村共设立了20余处多种形式的“爱心超市”,水电费、租赁费、货款押金都有政策扶持,鼓励引导有劳动能力和经营意愿的贫困户经营增收,每个爱心超市预计每年利润可达6000元。

同时,即墨市在每个镇街成立扶贫救助中心,为贫困户按季节免费发放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灵山镇扶贫救助中心还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负责向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和困境儿童等贫困人群发放“爱心卡”,贫困户每户每季度可持卡领取价值100元衣物,以及1件日常用品。目前,救助中心累计接收衣物和日常用品近20万件,发放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近5万件,救助约4千人。

地里长出“金疙瘩”,亩产增收6倍多

在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导的村庄,转型发展稳定高效的产业成为支撑脱贫的关键。“村庄没有任何工业项目,主导产业仅限于传统的农业种植,人均年收入低,村庄各项事业发展缓慢。”2015年6月,青岛市委政法委驻即墨市段泊岚镇槐树沟村第一书记王人栋到村后,对村子的情况就有深刻的认识。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为王人栋亟需解决的难题。

王人栋走遍了田间地头,问遍了老庄稼把式,终于决定告别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效的传统农业。他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组织村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并于2015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了“青岛市槐树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土豆、洋葱、芋头等高效农作物生产、加工、销售为主,打破原有粗放式零散种植的农业经营模式,由槐树沟村联合周边4个村庄与即墨市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整合土地850亩,建立了5处生产基地,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实现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有效提升了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截至今年6月下旬夏粮生产结束后,合作社已达到3000多亩的种植规模。入社农户的土地已由原来每亩年产值不足1000元,达到现在的6000元以上。

合作社除了带动社员增收,也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今年63岁的段泊岚镇槐树沟村村民宫焕雨,由于女儿患病,他和老伴身体又不好,一家人几乎没有经济来源。村庄安排宫焕雨到合作社上班,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改善。目前,村里的10户贫困户也通过加入合作社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

在段泊岚镇,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有200多家,在镇政府的协调下,这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纷纷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即墨市扶贫办主任鲁明秀介绍,目前,这种“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正在即墨全市推开,在段泊岚、移风店等多个种植养殖特色镇,不少贫困户通过这种模式脱贫。

新闻推荐

即墨年底前淘汰434台燃煤锅炉

本报9月7日讯(记者宋祖锋通讯员杨永超)9月2日起,即墨市环保局协调多部门开展燃煤锅炉淘汰验收工作,此次共计验收约82家中小企业的燃煤锅炉。今年年底前,即墨将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434台燃煤锅炉...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