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村镇依托各村文化阵地制作家规家训宣传栏、家规家训牌匾、姓氏家训墙绘、家训文化走廊——用家训传递文明乡风

今日周村 2016-09-05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孔令海  通讯员  赵雨

自全区“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建设好家庭”活动开展以来,王村镇依托各村文化阵地制作家规家训宣传栏、家规家训牌匾、姓氏家训墙绘、家训文化走廊等,让广大群众直观感受家风家规的魅力,弘扬优秀家风家训。

在王村镇万家村,记者了解到村内流传着许多家风家训和人文规矩。

在明朝初期,毕氏始祖毕敬贤从博山石碳坞迁至王村。此时毕氏已至五世,自六世起,毕廷佐看到万家庄是一方风水宝地,便迁移来此安家落户。毕廷佐生有七子,六子毕木又有八子;自耕、自耘、自慎、自严、自裕、自寅、自强、自肃,故有“老七支”,“少八门”的说法。“少八门”之父毕木是个学识渊博的儒官,他为后世子孙立下了一条家训曰:“守前谟,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这“三不一守、三学一愿”的毕氏家训独具特色,直到现在仍被毕氏后裔牢记心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毕氏子孙。

在万家村,谈及本地历史名人,不少村民告诉记者,三代尚府府邸出自毕家、一门三进士出自苏李王家、蒲松龄都在这两家教过书,还释义过为人要则……这在万家村已成了众所周知的家风家训。

采访中,村民还为记者讲了不少关于家风的故事传说,其中《投豆亭》的故事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我念书的时候父母就给我讲投豆亭的故事,我教育儿女也是采用投豆定惩罚的办法。”今年68岁的毕彬说道。“投豆以自省”是毕氏家风传承至今的教育方式。据介绍,明朝时村内建有一座六角亭,亭内两个瓶子,旁边的两个小盘子里分别盛放着黄豆和黑豆,做一善事投一黄豆,做一错事投一黑豆。投豆亭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而存在,现在万家村尚沿袭此风。“如孩子做了尊敬长辈、帮助同学等好事,父母给予夸奖存一黄豆;做一错事,存一黑豆。或半年、或一年检查,奖罚分明。久而久之,培养后代自省自律的良好习惯。”

去年,26字毕氏家训作为周村“铸魂”工程被中国文明网在全国推广,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以此为契机王村镇发掘宣传出沈古村、陈家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家风家训示范村。

走进沈古村,墙上的一幅幅宣传画,一个个小故事,诠释着传统的孝道文化,成为沈古村一道靓丽风景线,“耕读忠孝传家,行善积德继世”等一幅幅带有墨香的家风家训书法作品,以实际行动弘扬着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孝道。村主任王洪涛介绍,村上绘制“家风家训墙”、中华传统文化、赡养榜等内容的文化墙、宣传栏1000多平方米,覆盖村广场四周,为每家每户“量身定做”家训牌挂在家门口,通过这些宣传影响,村民的觉悟和整体素质都提高了,如今村里已孝善成风,村里通过评比选出“好媳妇”代表就是为弘扬传统家风家训。据了解,“好媳妇 ”朱素琴今年已经60岁,30岁时丈夫车祸去世,她一直伺候公公、婆婆30余年,任劳任怨,受到街坊四邻的高度赞扬。 

近年来,王村镇挖掘、整理出立德修身、励志笃行、勤学善思、勤俭持家、崇德向善、乐善好施等家风家训作品255条,经过甄别评选有87件作品脱颖而出,使“家风家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力量得到传承和弘扬。

新闻推荐

集中供暖:时刻准备着

□本报记者孔令海李莹冬季供热关乎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近日,记者兵分多路就我区供暖准备情况及历年来群众反映的供暖“热点”问题采访了区住建局、热力办和热力公司等单位进行了解。极端天气将提...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