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防灾警报听得见看得着,防空防灾警报听得见看得着
昨天上午10时至10时20分,全市举行防空防灾警报试鸣。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市人防应急指挥中心的操控,全市各处的电声、电动警报发放防空防灾警报信号。市人防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青岛市今年增设了机动警报通信系统,新建1处警报控制系统中间站,提高了警报发放能力。
大力开展防空演练
据了解,今年防空防灾警报试鸣,由市人防办统一组织全市既设电声、电动静波阿奇发放警报信号,青岛电视台、广播电台同步发放警报信号。通信运营商向青岛地区的部分手机用户发放防空防灾警报信息。在部分城区安装的基于电子屏幕多媒体警报器用文字、语音播报放空防灾警报信息。同时,今年在全市新安装固定式警报器的基础上增设了机动警报通信系统,新建1处警报控制系统中间站,提高了警报发放能力。通过试鸣,全市警报设备设施完好率、鸣响率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市人防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青岛市大力开展人民防空训练演练,通过基层人防机构,或结合警报试鸣,自行组织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各类学校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参加人员达到60万余人,让更多民众掌握了应急避险技能和自救互救知识。
岛城有四种警报器
与传统警报器不同,青岛市近年来新增设的新型多媒体警报器不设置在高处,而是“站”在路边,不但可以鸣放防空防灾警报,还可以在LED显示屏上播放相关文字信息。昨天上午,记者随市人防办工作人员巡查市区部分人防警报设施。在市南某小区里,一台新式警报器十分吸引眼球。它不再是立在架子上圆鼓鼓的喇叭,而变成了一台LED显示屏,并配有太阳能板、接收电线等设备,看起来颇显“高大上”。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警报器名为多媒体警报器,除了能播放人防警报之外,还能显示文字信息。工作人员说,这种多媒体警报器内置扩音喇叭,在鸣放警报的同时,大屏幕上会显示正在播放的警报名称以及注意事项等文字信息,让市民一目了然。目前青岛现有的警报器共有四类:电动警报器、电声警报器和多媒体警报器,今年又增设了车载的机动警报通信系统。
试鸣有两方面意义
防空防灾警报信号的发放,并不像公众想象的随时可以鸣放。“根据国家规定,警报信号鸣响,必须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才能按照程序进行。”市人防办指挥通信处童乃标处长介绍,在和平时期,试鸣一方面是为了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另一方面对市民也是一个教育和提醒,通过媒体和鸣放警报,让大家都知道不同信号代表什么含义,“大家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这也是国防教育的一个内容。”
童乃标告诉记者,如果发生战事,必然会有相应的公告,到时公众对警报信号的关注度也会提高,获得政府批准后,会根据不同情况来鸣放信号。听到信号后应该怎么办?童处长提醒说,家中应该准备好应急物品,比如手电筒、食物、清水、哨子等,听到警报信号后先将家中电源、煤气关闭,迅速疏散到空旷区域或地下人防设施中,并避开大型建筑、加油站等设施。如果来不及离家,则应选择小房间或坚固的墙角躲避。
四种警报你知道吗?
市民听到的信号包括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和灾害警报信号。试鸣时,四种警报信号之间间隔3分钟。
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时间3分钟
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时间3分钟
解除警报:连续鸣放3分钟
灾害警报:鸣15秒,停10秒,再鸣放5秒,停10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2分钟。
警报试鸣日为何选这天
据了解,青岛市之所以选择在每年的11月14日试鸣防空警报,是因为1897年11月14日德国侵略军在青岛栈桥强行登陆,武装占领青岛,青岛从此沦为“殖民地”。从1993年开始青岛市会在每年11月14日鸣放防空防灾警报,一方面是唤起市民的国防意识,另一方面也是让市民牢记国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岛城有几百处疏散场所
不少市民对疏散场所和地下人防设施的概念并不熟悉。疏散场所主要指的是空旷的空间,比如学校、公园、广场、户外体育场所等,一旦发生危险可作为紧急疏散的场所。市人防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青岛市的疏散场所,可基本满足主城区的战时隐蔽需求,各种场所的设置已经达到了几百处。以八大峡广场公园为例,在公园的入口处有几面指示牌,分别标有应急疏散场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等标示,其中一块示意图上还标出了应急厕所、应急照明灯设施的位置,在公园的多个位置,还放置着应急供水等指示牌。据介绍,八大峡广场公园平时是市民活动娱乐的场所,在已有的生态、景观、文化、休闲功能基础上,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增建了应急避险系统。一旦发生地震、火灾或其他自然灾害,附近居民可快速疏散到广场中,得到物资、医疗、供电等基本救助。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已建成6处功能完备的应急避灾场所,分别为市南区八大峡广场(容纳3.1万人)、市北区海琴广场(容纳2.4万人)、李沧区文化公园(容纳5.5万人)、黄岛区市民文化广场(容纳2万人)、城阳区世纪公园(容纳15万人)和即墨市墨河公园 (容纳16万人)。
地下人防设施其实离我们的生活也十分近,地下停车场就是最常见的人防设施,一旦发生战事,市民可就近隐蔽,躲避飞机轰炸等危险。此外,从最早将地下人防设施改造为商业设施的龙山地下商城,到后来的即墨路批发市场,再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地下商业设施,大多在具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肩负着特殊时期地下人防设施的功能。
记者采访了解到,2012年10月青岛市首个人口疏散基地在原胶南市铁山街道开建。据了解,在人口疏散基地内,将配备先进的指挥系统、通讯系统、各种生活物资储备,一旦启用将发挥巨大作用。非战时的人口疏散基地可以照常进行经济开发,比如旅游、酒店等。在效用上,人口疏散基地将能保障5万余名疏散人口的生活,时限能坚持到3个月,除了通过指挥和通讯等系统确保人员安全外,疏散基地还将保证物资、医疗保障,平时还将担负起一定的人防培训任务。据悉,在未来的两到3年内,青岛市将把基地规模扩大到1000余亩,一旦发生局部战争或重大灾害事件,人口将从市区向该基地疏散。
新闻推荐
各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24小时救助热线:市南区:89058660,市北区:85801197(白)80912349(晚),李沧区:87636945,崂山区:85887391,城阳区:87868059,黄岛区:89058660,高新区:66727079,即墨市:88521669,胶州市:82206081,平度...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