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桂芹:孝心爆棚,一人照顾仨老人

淄博晚报 2015-08-12 17:41 大字

杨桂芹是周村区孝老爱亲的优秀代表。她是孝心爆棚的“养老院长”——三个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至亲,被她妥善地安排在60多平米的家里,过得其乐融融。她叫杨桂芹,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一个亲朋邻里嘴里的好媳妇、好闺女。

“养老院长”杨桂芹照顾三位老人两亲家和睦相处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杨桂芹说:“一宝算啥,俺家有仨宝”——父亲杨孟秀,87岁;母亲邵永芳,90岁;婆婆王淑珍,94岁。3个老人平均年龄90.3岁了。两家老人同在一个屋檐下,不见婆媳间的相互埋怨,不闻两亲家间的相互指责,看到的是一个儿孙绕膝共享天伦的和睦家庭,听到的是亲友邻居对杨桂芹的啧啧称赞。

1979年结婚的时候,杨桂芹和丈夫牛蒙华还都是周村区王村镇的民办教师。1990年,78岁的公公因病去世了。当时,杨桂芹上着四个班的地理课,还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特别累人。

为了照顾婆婆的生活,杨桂芹把婆婆接到他们当时居住的两间平房里。由于空间狭小,她就用一个衣橱隔出来一个仅能安下一张床的空间,让婆婆睡在里面。

后来儿子结婚了,儿媳妇在周村城里工作。为了照看小孙女,退休后的杨桂芹和牛蒙华进了城,自然也把婆婆接到城里住在一起。婆婆住上了楼房,却因为是四楼,当时80多岁的老人上了楼却下不来,一天到晚只能在屋里打转。杨桂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能多抽些时间和婆婆聊天,让老人开心。

很快,杨桂芹的娘家父母也步入了耄耋之年,特别是她的老母亲,因患脊椎病下半身一直不利索,生活基本离不了人。当时,父母在王村农村住着,一头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一头是多年相伴的婆婆,两头都需要照顾,这可如何是好?2011年,杨桂芹另买了一处60多平米的一楼两居室,把娘家父母也接了过来。房子是楼头,冬天冷夏天热,杨桂芹夫妇住在靠楼头的一间卧室,娘家父母安排在另一个卧室,没办法只得把老婆婆安顿在厨房里,白天折床做饭,晚上闭门就寝。虽然住得局促,但是看到三位老人各有所居,心里也就踏实了。

“炊事班长”杨桂芹给四代八口人做饭一天三顿不重样

两家老人在一个屋檐下,脾气秉性和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如何处理好两亲家和婆媳、翁婿之间的关系,对杨桂芹两口子来说,可是篇难做的大文章。

杨桂芹自有办法,她的原则就是先婆婆后爹娘,来亲去客一视同仁。吃穿用无论哪个方面,杨桂芹都坚持这一原则。

三个老人像老小孩一样,吃的饭嫌硬了嫌软了,喝的粥嫌热了嫌凉了,就单单这一天三顿饭,就让杨桂芹费尽了心思。一日三餐样不重,隔三差五改善生活,成了她这个“炊事班长”的必备本领。比如早饭,婆婆习惯喝开水冲鸡蛋,点上点香油星子,还要外加点桃酥点心;老父亲喜欢来点热馒头,就点小咸菜;老母亲牙口不好,嘴最“刁”,这不吃那不吃的,杨桂芹每天换着花样给老人做。

老人喜欢吃煎饼,没有摊煎饼的鏊子,杨桂芹就用电饼铛,加上南瓜摊煎饼;想吃油条了,怕外面买的油条不健康,就自己在家炸;蒸包子、包饺子、捏馄饨,每次都是根据老人的口味准备好几种馅儿。

到了晚上,杨桂芹则要“开席”。除了他们两口和三个老人,在家附近上班上学的儿子、儿媳、孙女也要回家吃饭。八口人开伙,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饭菜,都是杨桂芹一个人来操持。

“想想老人们一生为儿女们操劳,才成就了儿女们的事业和小家庭。如今我们做晚辈的应该为他们尽孝,兄弟姐妹之间没必要去攀比,各人尽好自己的心意就足够了。能使老人安度晚年,颐养天年,我已足矣,也谓孝矣!”杨桂芹如是说。

(晚报记者沙红翠)

新闻推荐

单身女性屡遭抢劫敲响安全警钟 警方提醒:偏僻地方、异常举动多注意

...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